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 A.经商可以迅速致富 |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
| C.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有学者指出:“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以下表述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称呼演变:夷务到洋务 |
| B.西方侵略使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发生变化 |
| C.由模仿到“走自己的路” |
| D.对西学的看法:从鄙视到推崇 |
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一封《谕英国国王书》,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
| 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B.已作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 |
| 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 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 |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
|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
|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
|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