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
B.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
D.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
B.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
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
D.文革 “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申报》时论统计(1882年1月至6月)
题材 |
本埠 |
全国 |
国外 |
数量 |
57 |
80 |
37 |
比重 |
33% |
67% |
A.《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
B.《申报》已经成为—种政论性报纸
C.《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
B.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
C.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
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是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