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让传统知识世代传承
传统知识,是指土著民族、部落和地方社区民众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所形成并经世代相传、不断演化发展的集体智慧结晶,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形成的、反映其对社会及自然环境认知和改造的知识总和。
传统知识是地方社区民众持久使用的相关知识、创新和做法,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对它的保护突出表现为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传统生活方式。它与特定民族和地域有关,建立在千百年传统经验积累基础上,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代代流传的特性。
传统知识的群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所有权主体是群体内的全体成员,由他们共同占有、使用和受益。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某个部落、村庄、社区和民族等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完成的,通常是群体中无数成员个人贡献的集成。这些贡献成员多籍籍无名,也许会有某个个人、家庭或家族对这项传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此种贡献在投入时就没有刻意区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经过历史发展,这一传统知识的个人特征逐渐消失,变为一项集体财富而受到保护。
传统知识具有地域性特征,是自然、社会、文化和技术相互作用下进行智力活动产生的知识成果。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人文环境各异,因此与环境互动产生的传统知识也就各不相同,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如我国贵州高仟地区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就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知识,当地居民在稻田中放养鱼、鸭,让它们吃掉害虫的卵和幼虫;或用烟叶、鱼藤、樟树叶等泡水制成传统的生态农药进行杀虫。
传统知识不具有时间性,因此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区别。这是由于它是原住民族、部落或地方社区的生存方法、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长期历史积累而成的,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资源,需要从法律上永久地确认对其进行保护。传统知识一旦消逝即不可再生,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会不断上升,在时间上其升值预期不易确定,因此长期对其进行保护就更加重要。
传统知识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它多是复合的和多元的,它通常是由信仰和知识组成的整体,代表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并可能具有宗教方面的象征意义。它的整体性就体现为它的精神性与实用性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同时,它也可能是一个地方各类文化要素的组合,而且各要素间又是一致的和连贯的。
传统知识与一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联。因此,对它的保护会受习惯法影响。这些习惯法以乡规民约为代表,体现出一地民众对自身文化的爱护与责任感,内容上往往表现为不允许不当使用或贬低使用传统知识,或对其进行有害侵犯。为了促进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发展,实践中也应强调以一地社区文化为基础进行传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其使用方法与传承方式应遵循当地长期流传下来的习惯法则。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传统知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是人类反映其对社会及自然环境认知和改造的知识总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资源,需要从法律上永久地确认对其进行保护,它有时间性。
B.传统知识形成于土著民族、部落和地方社区民众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并世代相传、不断演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它由群体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占有、使用和受益。
C.传统知识是自然、社会、文化和技术相互作用下进行智力活动产生的知识成果,其中某个个人、家庭或家族对传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D.传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某个部落、村庄、社区和民族等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完成的,也是一个地方各类文化要素的组合,各要素间又是一致的和连贯的。

下列有关表述,不属于“传统知识特点”的一项是

A.它与特定民族和地域有关,建立在千百年传统经验积累基础上,代代相传。
B.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人文环境各异,与环境互动产生的传统知识也就各不相同。
C.传统知识不可再生,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上升,在时间上其升值预期不易确定。
D.习惯法以乡规民约为代表,体现出一地民众对自身文化的爱护与责任感,内容上往往表现为不允许不当使用或贬低使用传统知识,或对其进行有害侵犯。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通常是群体中无数成员个人贡献的集成,经过历史发展,其个人特征逐渐消失,变为一项集体财富而受到保护。
B.我国贵州高仟地区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知识,这表明传统知识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C.传统知识通常是由信仰和知识组成的整体,代表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并具有宗教方面的象征意义,它不具有普遍价值。
D.对传统知识的保护会受习惯法影响,是因为传统知识与一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纪苏:《爱因斯坦的梦》译者附言
阿兰•莱特曼(A.Lightman,1948- )出生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先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读书,后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他是位科学家出身的小说家
莱特曼本来就具文学才性,所从事的工作又是很形而上的理论物理。那个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我们都知道,是喜欢把物理和哲学、艺术相提并论的。所以,舞文弄墨在他势有必至。莱特曼最初为一些杂志撰写科普文章。《宇宙起源》、《时间旅行》、《劈开原子》等等即是。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些作品比一般的科普科幻作品有着更浓厚的人文色彩。
到了《爱因斯坦的梦》(Einstein’s Dreams),科学原理越发缩小为一种寓言的材料。在这篇小说中,莱特曼信手拈来一些物理学上的说法,搭起三十个时间世界。平日惯见不见的真实摆到这些不寻常的布景前,变得异样的清晰夺目,冻结在读者心中的各种尘世悲欢,也像遇到了春风,开始如诗如画地流淌。有些评论家舍弃不下莱特曼的科学家身份,称此书“探讨了相对论的潜意识温床”,而且还认真核对了有关的物理学假说。这种解梦,就像身世派或索隐派的读《红楼》,不仅拘泥而且穿凿。用莱特曼自己的话说,科学只提供了起跳点,他跃入的,仍是人海
莱特曼生活在一个已磨合好的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我们是不好指望他笔下出现风云血火牛鬼蛇神的。学院的环境又为他提供了从口粮到功名几乎一切人生的必需和奢侈品,文学创作对他不过锦上添花。这倒使他在“玩票”或“兼业”时能享受到某种自由:他可以一仍本心,行所欲行,止所宜止,而不必汲汲戚戚地同职业作家们扭作一团。《爱因斯坦的梦》想象的高远,描绘的精微,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种从容不迫的步调、悠闲自如的态度。此书行文简淡而蕴含感情,仿佛明月松间,清泉石上,那种自然而然的境界为一般争奇斗艳的文士所难达到。
《爱因斯坦的梦》为莱特曼头一部虚构性小说,一九九二年一问世便赢得评论界交口称赞,还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榜。一九九四年他又出版了一部虚构性小说《好样的贝尼脱》,反响似乎不及《爱因斯坦的梦》。莱特曼年届知命,来日方长,以他的眼界、情怀和笔力,再写出一两部上乘的小说,是有可能的。
读其书而慕其人。可惜我们只知道莱特曼如今在大学里除了物理还教写作,并负责着一个人文项目;他谈吐诙谐而不动声色,大概属于美国人说的“英国式幽默”;爱抽烟。有回靠在椅上,用一只老辈子留下的烟斗吞云吐雾,有形无状,似是而非,使他恍惚不辨今世何世,此身谁身,于是发心弄起了文学。
对“他是位科学家出身的小说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莱特曼写的科普文章比一般的科普科幻作品有着更浓厚的人文色彩。
B.莱特曼写的《爱因斯坦的梦》是一部以科学原理为材料的虚构性小说。
C.莱特曼的工作是研究形而上的理论物理,同时他又具有文学才性并写出了《爱因斯坦的梦》这样广受好评的小说。
D.莱特曼在大学里除了教物理还教写作,并负责一个人文项目。

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麻省理工学院让莱特曼不必为生计发愁,所以,他可以不必如其他职业作家那样汲汲于写作。
B.作者认为,用身世派或索隐派读《红楼》的方式来读《爱因斯坦的梦》是不对的。
C.喜欢把物理、哲学、艺术相提并论;有科学家的严谨,也有文学家的诙谐;爱抽烟,并在这过程中有恍惚如梦的感觉:这些都是莱特曼特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因。
D.凭他的眼界、情怀和笔力,莱特曼还能创作一两部上乘的小说,虽然他后来创作的小说《好样的贝尼脱》反响不如《爱因斯坦的梦》。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科学只提供了起跳点,他跃入的,任是人海”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10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6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选自2014年03月28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材料链接:
1985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B.1956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C.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但陈子元他们还是获得了放射源。
D.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时,陈子元等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E.由于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制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陈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陈子元被成为“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对陈子元的优秀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邵昌玺
母亲老了,让她一个人住在乡下,杨亮放心不下。于是,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他把母亲接到城里同住。
杨亮的房子不大,周围还有一片垃圾场,夏天一到,蚊蝇特别多。可当时就是考虑到能省些钱,所以,他最后还是决定在这里买了。
母亲住进来后,虽然有拥挤,但是,杨亮再也不用来回跑了,也方便照顾母亲。
谁曾想,还没出一个月,妻子彩凤就对母亲颇有微词。起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盏灯,母亲房间里的那盏床头灯。
彩凤说:“你整夜亮着灯是为了写作,可她一不读书,二不看报,干嘛硬要开着灯睡觉?!再说了,这大热天的,开着个灯不更热吗……还把卧室的门大开着,让人晚上起来方便都得穿好衣服,你说这有多别扭……”
对于彩凤说的这些,杨亮之前倒没太在意。每次,他只好打着圆场说:“母亲多年生活在农村,乍到城里,可能有点不习惯,开着灯,也算有个伴儿。”
之后的几天,杨亮留心了一下母亲房间的灯,果真如彩凤所说,那盏灯每天都亮到很晚。
一天,他又写作到凌晨。其间,去卫生间的时候,杨亮看到母亲房间的门开着,灯也亮着,母亲和衣躺在床上,看样子像是睡着了。于是,他踮着脚来到母亲床前,轻轻地把灯关上了,临出门的时候,顺手也把房门带上了。
可是,等他完成稿件哈欠连天地准备去卧室睡觉的时候,无意间瞥到母亲房间有亮光。同时,他也看到刚才关好的门,此刻又大开着,母亲床前的灯依然亮着。
杨亮纳闷:刚才不是把灯给关了,门也带上了吗?
第二天,他问母亲:“妈,昨晚我看您睡着了,就把您的床头灯给关了,门也带上了。可是,后来怎么又都开了?”
母亲抬头看了看杨亮,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地说:“后来我又起了一次,可能是忘关了。”
杨亮忙说:“哦,没什么,我就随便问一下。您看这大热天的,开着灯多热,以后您睡觉的时候还是把灯关了吧。”
母亲点着头,没再说什么。
一个周末,杨亮的姐姐来看母亲。吃罢晚饭,姐姐要回去的时候,外面正好下起雨。杨亮说:“姐,今晚就在这里睡下吧,正好陪咱妈说说话。再说,你也有好长时间没跟妈一起睡了吧?”
一旁的母亲笑着说:“可不有年月了!自打你们成家后,都忙,好不容易回趟家,也都没空住。”
姐姐对着杨亮悄悄地吐了下舌头,然后,摇着母亲的手臂说:“好,今晚就不走了,跟咱妈一起睡,再让咱妈给我讲那过去的故事,呵呵。”
“还跟个孩子一样,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母亲边说边轻轻地拍着姐姐的头,笑了,笑得很开心。
之后,姐姐陪着母亲聊天,杨亮继续来到书房写作。
不觉间,夜已深了。杨亮揉了揉眼睛,合上书稿。当他走到母亲房门口,看到门开着,灯依旧亮着,母亲和姐姐也都没睡,正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姐姐说:“这大热天的,开灯干嘛,既热还招蚊子……哎呀!妈,看你身上这么多小红疙瘩,快把灯关了吧,蚊子还能少点。”
这时,只听母亲急忙说道:“别关灯,没看到小亮还在写东西吗?这么热的天,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他打小身子骨就弱,怎么受得了……这里蚊子多,可小亮对杀蚊子的药过敏,家里也没法喷药,蚊子都围着他转……我在这里开着灯,能把蚊子招过来点,这样,也让你弟弟少给蚊子咬几口……”
此刻,母亲像是自言自语地说着。不知什么时候,姐姐眼里噙满了泪水,门外的杨亮早已泪流满面。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中交代“妻子彩凤就对母亲晚上开灯一事颇有微词”,显示了“我”对妻子不理解老人的不满,也是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的缩影。
B.文中“母亲抬头看了看杨亮,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地说”,“嗫嚅”一词用的较有分量,反映出母亲怕儿子埋怨自己晚上开灯的心理。
C.文中母亲留姐姐住下时说“可不有年月了!”,反映出母亲对子女的观念,同时也隐含表达母亲对姐姐的埋怨。
D.文章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塑造了鲜明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无疆”这一永恒的主题,感人至深。

E.文章的结尾点明母亲晚上开灯的原因,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文章结构严谨,可谓独具匠心。
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结合文章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
结合全文分析“灯”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聊话题为何总能席卷网络
封寿炎
社交网络上,当大家还在为一条裙子的颜色吵得不可开交时,“duang”的一声,更无聊的来了。这个没有文字,连发音都搞不太清楚的拟声词,一夜之间就席卷网络。
网络永不会消停,隔段时间就会引爆一个话题。大多数话题都非常无聊,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无聊透顶的话题,为什么就能席卷网络?
从社会学角度说,参与某个众人讨论的话题,其实是个体在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人类是社会性种群,不但在物质世界里采用群居模式,在精神情感世界里也要集结成各种共同体。维系精神共同体的纽带,既有亲情友情,也有志同道合,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话题。当人们参与到同一个话题的讨论之中,他们就结成了某种虚拟的共同体,参与者就获得身份确认,“我没有落单,我属于这一群体”。
对人类而言,被孤立、落单,是一种痛苦的惩罚。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里,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被孤立、落单。我们都渴望属于某个团体,获得归属感。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他们只能寻找外在的确认。比如住什么房子、开什么汽车、穿衣用度选择什么品牌,借助商业品牌来彰显个性,缓解泯然于众人、湮灭于人海的焦虑。而关心新闻资讯、追逐流行文化、参与公共话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归属感的确认手段。
公共话题是联结个体的纽带,它可以整合社会,形成精神感情的共同体。在现代传媒出来之前,公共话题在客厅、里弄、餐馆等场合被讨论;在现代传媒出现之后,公共话题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上被讨论。但传统媒体的采编体制,基本杜绝了大规模讨论无聊话题、甚至是无意义话题的可能性。而当网络尤其是社交类网络出现之后,由于其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发声、直接参与,无聊话题的风行就具备了可能。
无聊话题的周期性喷发,对于健康的舆论生态肯定是伤害。但也不能因为“裙子颜色”不可开交的争吵,以及“duang”的持续刷屏,就指责人们愚不可救。事实上,这些话题来得快也去得快,比如眼下关于“两会”的讨论,已经轻而易举取代了“duang”,成为社交媒体上最强势的公共话题。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话题,往往比无意义的无聊话题更能吸引公众热情,也更符合营造健康舆论生态的要求。对于这类话题主动沟通、充分讨论,进而逐步形成共识,这是现代社会极具效力的整合剂。如果它们不缺位,“裙子颜色”和“duang”之类的无聊话题,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2015年3月9日《解放日报》
下列关于“无聊话题”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聊话题”是指社交网络上,隔段时间就会引爆的诸如“裙子颜色”和“duang”之类的大多数都非常无聊的话题。
B.“无聊话题”的风行与兼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特征社交类网络的出现有关,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
C.“无聊话题”的周期性喷发,虽然对健康的舆论生态会产生伤害。但也不能因此而指责人们愚不可救。
D.“无聊话题”的特征是来得快也去得快,因此像“裙子颜色”和“duang”之类的话题,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下列各项属于“无聊话题总能席卷网络”的原因的一项是()。

A.从社会学角度说,人们参加无聊话题的讨论是个体在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参与者会获得身份确认。
B.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里,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被孤立、落单,人们渴望属于某个团体,获得归属感。
C.参与无聊话题的讨论和关心新闻资讯、追逐流行文化一样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归属感的确认手段。
D.现代传媒出现之后,公共话题可以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上被讨论,但传统媒体的采编体制,基本杜绝了无聊话题的大规模讨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是社会性种群,在精神情感世界里要集结成各种共同体,而公共话题就是维系精神共同体的纽带之一。
B.公共话题讨论的场合和内容与现代传媒的发展关系密切,在网络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基本没有无聊话题、甚至是无意义话题出现。
C.关于“两会”的讨论,已经轻而易举取代了“duang”,是因为“两会”涉及公共利益、更能吸引公众热情、也更符合营造健康舆论生态的要求。
D.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话题不缺位,对于这类话题主动沟通、充分讨论,进而逐步形成共识,就会避免无聊话题的出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申泮文:一生两个“主题词”
陈建强 马超
主题词:化学
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此后70余年时间里,申泮文从未离开过南开和自己钟爱的化学教育事业。
1996年,申泮文已80岁高龄。这一年他开始着手“干一件大事”——“出版一部赶超国外教科书水平的教材”。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主导着全国高校一年级本科生化学教材的建设工作。然而,随着对国外高等化学教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一直行进在“错误的道路上”:国外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化学课程一般被称为“General Chemistry”,自一百多年前我国引入高等化学教育起,就将其译为“普通化学”。
“实际上,‘普通’一词并不准确!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把一级学科化学的概貌讲授给刚刚进入化学殿堂的学生,所以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申泮文认为,“这门面对一年级新生的课程,应该由那些对化学学科整体发展有着深刻把握、经验丰富的教授亲自授课。”
在申泮文的坚持和努力下,南开大学成立了“近代化学教材丛书编委会”,启动新教材的编写工作。4年之后,《近代化学导论》刚一出版,即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此同时,南开大学也正式将本科一年级化学课程“General Chemistry”定名为“化学概论”
“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给我‘变’到电脑里去。”如今已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的车云霞,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跟随申泮文读博士时他给自己指定的“博士论文”题目。
那一年,申泮文开始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并萌发了“研制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念头。于是他率领一批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终于在2000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随即获得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套包含60多万汉字、4000多幅图片和1000多幅动画的软件,采用人机对话方式,以元素周期表为主菜单,将各种元素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进行生动的演示,显示了丰富活泼的教学内容。
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套软件自学,从而使一年级的化学课时减少一半。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此后,申泮文又把这套软件译成英文出版。
在“化软”之后,申泮文又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教学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担任中心主任的周震教授由衷地赞叹:“实验、理论、计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动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三驾马车。”
那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先生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校园穿梭。许多人感叹,这位耄耋老人哪来这么旺盛的精力?因为他们都知道,77岁那年,申泮文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主题词:爱国
“如果在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个身份中选择,我宁愿做一名教育家。”申泮文这样说。
抗战胜利后,申泮文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历经一年波折,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那一年,他90岁。
90岁那年,申泮文还开通了博客,成为最老的博主,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客”。
“我最关心的是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意见。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申泮文的博客中,对“石头”有所阐述,他认为的“石头”有二: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联大和张伯苓创立的南开教育体系;二是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每年新生入学,南开大学的很多院系都邀请他开办“铸我南开魂”系列校史讲座,对于这样的邀请,申泮文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他说:“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要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这两件事!”申泮文倚在病床上,捻着胡子悠悠地说,神情怡然。
(2014年08月15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但后来他发现“普通化学”并不准确应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
B.申泮文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之后,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C.2005年90岁的申泮文因为“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D.90岁那年,申泮文开通了博客,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客”,由此可见申泮文在开朗的同时也有一些自负。

E.申泮文认为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这里的石头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和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申泮文的《化学元素周期系》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请简要概括原因。
结合全文佳肴概括申泮文在化学教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2005年申泮文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