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
B.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
C.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
D.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
这是一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这场战争对战败国的意义类似于甲午战争之于清王朝;保罗·肯尼迪说它“证明了ΧΧΧ(战败国)的落后十分惊人”。这场战争因主要战场在图中何地而得名?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下列能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有
①工业革命的推动②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④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第三章,“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第五章,领头羊弗吉尼亚:5月25日—6月1日……第七章,人类的五分三:6月11 日……第十章,小州的胜利:7月11日—17日……第十九章,暇不掩瑜:9月8日—17日。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着火的房子”,反映英国与北美人民的矛盾激化 |
B.“人类的五分三”,指统计人口时黑人的计算方法 |
C.“小州的胜利”,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关系 |
D.“暇不掩瑜”,说明颁布的宪法存在局限性 |
马列主义史观认为: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 B.法国的启蒙思想 |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梭伦在改革中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体现在
A.组成“四百人会议” | B.发放公职津贴 |
C.颁布“解负令” |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