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
D.“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
秦汉时,朝鲜输入到中国的主要是檀弓、果下马,中国向朝鲜输出的是铜镜、漆器、铁制品。这种差别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朝两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别 | B.中朝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 |
C.中国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 D.中朝两地物产的差别 |
下列关于匈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汉之际,匈奴形成强盛奴隶制国家 |
B.公元前3世纪,匈奴已普遍使用铁器 |
C.汉武后帝时,汉政府与匈奴和亲 |
D.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 |
汉武帝在位期间讨伐匈奴,沟通西域,加强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管辖,这主要说明了
A.好大喜功,征伐无度 | B.目光远大,走向世界 |
C.开拓疆土,巩固统一 | D.滥用民力,不得人心 |
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期间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 B.卫青远征 | C.昭君出塞 | D.甘英出使 |
两汉时期,棉纺织业已出现在我国今天的
A.广东地区 | B.长江流域 | C.黄河流域 | D.新疆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