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下列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
B.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
D.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
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 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
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 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
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政府采取让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措施,1953年12月农业合作社还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经过初步整顿后,还有六十五万个。这一状况
A.表明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
B.改变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体地位 |
C.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急于求成倾向 |
D.说明政府对社会主义改造缺乏整体认识 |
下图是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的面值之一。该套纸币的发行
A.推动了国统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
B.造成中国对外贸易严重入超 |
C.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完全解体 |
D.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所以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商合办的企业 |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已基本消失 |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已普遍存在 |
发昌机器厂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为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个,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到1890年其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仍然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这些情况反映出
A.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
B.民族工业逐步改变了规模较小的状况 |
C.民族工业对外国企业有一定的依赖 |
D.民族工业在当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