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 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 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共十四大以来采取了哪些举措?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其范围可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环渤海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历史在这里驻足、凝思。
(1)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环渤海地区也被迫开放通商,请列举出两个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并说明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开放的?
(2)渤海湾的波涛,见证了近代中国海防兴衰的历史。19世纪八年代中期,北洋海军建立。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海,也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建立北洋海军的目的是什么?这支军队最终结局怎样?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卢沟桥的石狮,目睹了日寇铁蹄对我国土的践踏。发生在71年前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为什么说这一事件不是偶然的?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从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以及主体改革力量等方面比较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也不泛有力挽狂澜以改革著称的宰相。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试回答: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性质、特点有何异同?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指出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中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
(2)材料二中“务本”是指什么?“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这一历史史实的态度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提出了“公正”这一观念。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梭伦抑制了平民与贵族的过分的欲望,在“公正”的旗帜下将一个氏族社会引入了国家的轨道,私有制诞生了。“毫无疑问,二千五百年来私有制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只是由于侵犯了财产所有权的缘故。”梭伦改革中,解除债务的政策,无疑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但这种“侵犯”是一种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
雅典人民不负历史的厚爱,在梭伦之后二百年间,不断完善着公正的观念,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雅典在“公正”的旗帜下得到了一次重组的机会,雅典国家于是应运而生(除梭伦外,还有前此的拉孔和后来的克里斯提尼,都是雅典的改革者)。
试回答:有人说,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