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其范围可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环渤海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历史在这里驻足、凝思。
(1)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环渤海地区也被迫开放通商,请列举出两个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并说明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开放的?
(2)渤海湾的波涛,见证了近代中国海防兴衰的历史。19世纪八年代中期,北洋海军建立。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海,也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建立北洋海军的目的是什么?这支军队最终结局怎样?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卢沟桥的石狮,目睹了日寇铁蹄对我国土的践踏。发生在71年前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为什么说这一事件不是偶然的?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黄河人海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人海,汉代经山东,北宋经天津,南宋经江苏入黄海(当时称东海)(以上史实均见中国古代史教材插图),清末经山东入渤海(见中国近代史教图)。而这种现象在长江为何没有?运用历史学常识分析这种有无的原因,并根据中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相关理论,谈谈我们应对的原则。

根据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归纳其主要特征。明朝时商品经济又有伺新发展?清朝前期商品经济为什么未能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汉初,汉高祖“命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到清朝时,雍正帝继续主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汉、清两朝统治者做出上述结论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合汉、清两个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
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材料2 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皇清文献通考》卷4
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到雍正时清初的垦荒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清初垦荒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评价雍正帝的垦荒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遭荒乱,率令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计,饥则戒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藏。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指曹操)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指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及募民屯甲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2 (曹操)令曰:“故陈留(地名)大守卑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于孤,使领东阿令。……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地名),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义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已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三国志·魏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
结合上述材料,概述曹操兴置屯田的情况,(从屯田背景、条件、效果方面概述,要表述成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