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材料二: 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邦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以上选自《殷海光文集》
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于什么事件之后?请列举两位与此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5、图6的广泛使用分别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他们对世界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4)试概括上述材料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福州名门望族——“龙山刘氏”是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鼎盛时期拥有电气公司、电话公司、铁工厂、制冰厂等20多家企业,几乎控制着当时福州城民族工商业的命脉,被福州百姓誉为“电光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期,福州开辟商埠之后,一些官僚地主商人纷纷投资近代企业……1910年,刘家5兄弟把通过当铺、钱庄、土地、房屋赚得的大笔收入与他人合股创建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办时股本定为12万元。
(1)据材料一,指出“电光刘”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911年福州电气公司电灯用户234户,电灯数2998盏;1924年电灯用户11743户,电灯数64953盏。公司起先仅限于提供生活照明用电,1920年前后,逐渐扩充到提供生产动力用电。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规模也不断扩大。
(2)据材料二指出“电光刘”在1911年至1924年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1939年,日寇飞机疯狂轰炸福州,电气公司先后8次被炸,发电所损失严重。1941年福州沦陷,财产损失严重。到抗战后期,公司库存材料几乎荡然无存。企业满目疮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大官大员带头窃电,反动军警、特务更是明目张胆地抢电。此外,苛捐杂税也压得人喘不过气。1947年。通货膨胀更加剧烈,物价狂涨。给电气公司以毁灭性的打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互联网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电光刘”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两大障碍是什么?(2分
)
(4)简要概括以上材料给你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眷夏天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
材料二: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裁:“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运进来。”
——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
现出什么新现象?
材料三:“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清廷于1897年诏令兴农学,翻译农学书籍……次年,清政府谕令各省设立“农务局”,掌管督课农务事宜,决定在学堂中设立农学科”。
——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
(3)据材料三列举晚清政府农业政策的新变化。
材料四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对农树经济体制进行怎样的改革?它的推行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詹天佑(1861.1919年)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决定兴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修路的消息传出,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也不相让。由于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英俄的企图没能得逞,詹天佑受命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
材料二: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公里,山高路险,施工难度极为罕见。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他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材料三:清廷邮传部在验收京张铁路后称:“此路一成,非徒增长吾华工程师莫大之名誉,而后此之从事工程者,亦得以益坚其自信力,而勇于图成。”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回答,京张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垂涎?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人的如此关注?
(2)材料二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詹天佑克服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的困难的?请概括之。成就詹天佑杰出的个人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京张铁路的全线通车给后人以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将“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