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制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
|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 C.相对公平公正 |
| D.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 B.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
| D.有利于中国手工纺织业发展 |
下列关于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②实行海盗式劫掠而且得到政府的极力支持
③在18世纪上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④黑奴贸易给其带来了巨额财富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①②④ |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
| 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
| D.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 |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 A.商业的不稳定性 |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 |
| C.鼓励海外贸易 | D.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现象是()
| A.玉米、番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 B.“湖广熟,天下足”代替了“苏湖熟,天下足” |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 D.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小户听大户唤织”与“计日受值”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