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
|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
|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
|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
|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元史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 B.苏联政局动荡 |
|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
| B.增强综合国力 |
|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
|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
“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
|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
|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