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
A.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B.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
C.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 |
D.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 |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 |
B.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
C.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反对临时政府的专制统治 |
D.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土地、面包与和平的渴望 |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认为,巴黎公社这个政治形式,既具有“帝国的对立物”(在初期阶段)即民主共和国的性质,又具有工人政府(资产阶级代表退出公社以后)即社会共和国的性质。这就是巴黎公社所具有的“帝国的对立物”和工人政府的两重性。由此可知,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 )[来
A.要求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实现城市自治 |
B.践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
C.追求民主、共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
D.主张推翻君主统治,完善民主政治 |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阶级斗争学说 | B.谋求人类解放的目标 |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 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
据史料记载: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十二万五千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五十万七千余人。国民党军队击毙日军80余万,平均每年抗击侵华日军40%。1943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被围英军7600余人,歼灭日军4个师团。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
B.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总结部队工作经验,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三大纪律的内容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由此可见新式军队与旧式军队的根本区别是( )
A.代表工农利益 | B.战斗力强 |
C.服从指挥 | D.注重战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