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洋与各国历史发展时代命运之间的关系密切。近代中国对海洋方面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认识的是
A.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
与封建科举制下的官学相比,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的特点在于()
A.以培养近代实用型人才为主 | B.毕业生不在清政府做官 |
C.不再讲授“四书五经” | D.大量传授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
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A.北洋海军的组建及其训练情况 | B.中日海军在黄海战事进展 |
C.京师大学堂已经开设哪些科目 | D.同盟国会员在日本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