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
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 |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面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 D.宋太祖轻视文官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朝时,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表现为
A.宰相有名无实 | B.实行了内阁制 | C.废除了宰相 | D.设立多个宰相职位 |
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
A.燕王 | B.广阳郡守 | C.幽州牧 | D.范阳节度使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 |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D.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