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
1958年10月6日,毛泽东曾向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同胞指出,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三十年了,尚未结束,……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这是中国内部贵我两方有关的问题,不是中美两国有关的问题。关于上述材料解析错误的是
A.说明中央即将彻底停止炮轰金门 |
B.当时的中央重视和平统一 |
C.材料指出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是国际问题 |
D.发布此文告时正处于中美敌对时期 |
“党是经长期残酷战争后迅速取得执政党地位的,尽管做了一些准备,但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认识。人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矛盾时容易照搬革命时期积累的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进而夸大阶级斗争的效果”上述材料
A.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党地位很艰辛 |
B.揭示了个人崇拜现实因素 |
C.揭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根源 |
D.认为阶级斗争很重要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共662人,其中党代表165人、解放军代表71人、区域代表116人、团体代表235人、特邀人士75人。这些数据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性强 |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尚不如1946年政协会议的代表性强 |
2014年4月23日,《铁证如山——吉林省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研究》一书首发仪式在吉林省档案馆举行。下图为期中的一份影印文件局部。该图反映的原材料能作为
A.当年日军在华亲善的证据 |
B.当年日军在华大屠杀的证据 |
C.当年日军在华实施殖民统治的证据 |
D.当年日军在华侵犯人权的证据 |
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9月19日,他在前敌委员会上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这表明
A.毛泽东准备实施敌后战争 |
B.毛泽东准备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 |
C.毛泽东准备实施西北战略转移 |
D.毛泽东依然坚持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