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使大量的蒙古旧制得到保留,同时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元朝过早地出现了中衰的征兆。
——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笔记》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0—15世纪 |
远洋航海技术 |
宋 元 明前期 |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 清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
18至19世纪中叶 |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
清 |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材料中的史实)
(2)材料中所提到的火药与罗盘针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4)科学技术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2007年8月,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曾经对前去向他征求意见的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 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对孔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②他提出的爱心和同情心必须遵守礼的规范 ③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学法和教法至今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④他的言论被记载在《春秋》一书中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 | 墨翟 | B. | 孟轲 | C. | 荀况 | D. | 韩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