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中国
日本
相差年数
事项

事项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问题时的发言
材料二: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是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邓小平文选》卷三
材料三: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仍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面临新的挑战。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
——1999年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5分)
(2)材料二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2分)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2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当知识经济逐渐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15年前,世界富豪的前10名几乎全是石油大王、制造业大王,而现在,排在前10名的世界富豪中,一半以上从事的是与高科技相关的产业。1997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美400富豪榜上,22人来自电脑与软件业,52人来自金融业,53人来自信息传播业,来自制造业的只有30人,来自自然资源业的也只有27人。前六位富豪中有五位是计算机和软件人士靠知识致富的,比尔·盖茨已连续五年稳坐世界首富的交椅。
摘自《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在国际水平分工中,自然资源作用下降,科技因素起决定作用,这种以科技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使世界各国均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比如,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家的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结构件总重量的70%。
摘自《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三:据有关报告,1997年全球科研经费总额为1.8万美亿元,比1992年的1.3万亿美元增加了5000亿,增长率比全球经济增长率高出27%。其中美国、日本以人均科研经费1207美元和854美元分列前两位。
摘自《大趋势》
请回答:
(1)知识经济是什么时间出现的?最行出现在哪个国家?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在知识经济兴起条件下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知识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具有的优势。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引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引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 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请回答:
(1)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一种观点的理解。(4分)
(4)从明治维新成功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示?(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五 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
(4) 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