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 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卢梭《社会契约论》 |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 展览一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6分)
展览二 中外文学荟萃
(2)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 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2分)
书名 项目 |
清朝《红楼梦》 |
意大利《十日谈》 |
时代特征 |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 |
|
主要思想 |
描写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 |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
展览三 中外名画欣赏
(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展览三中两幅名画,写出解说词。(内容必须包括:作者、时代特征、艺术风格或流派)(6分)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结论?(2分)
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固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迭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 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2)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引导)之以政(政令、法制等强权机构), 齐(整治)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有人说:服饰,是人体的又一层“皮肤”,是流动着的“‘软”雕塑。……
隋唐时期经济发达,比较开放,在服饰的特点上明显带有西域风格,妇女服饰讲究华丽,(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裳,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多为宽裳、长裙、披(指披在肩上的长围巾)、发髻式样多样。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裳,是套在长裳外面,……
(明朝),洪武皇帝为削弱外蒙古的影响,强调中国人的服饰习惯应回归早期的中国朝代,如汉、唐、宋等朝。洪武三年和十六年,朝廷制定了一些与服饰相关的条例。……
清代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 ……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朝的衣服长袍马褂(骑马比较方便),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汉族妇女服装,一般为长袍长裤或长裙,高底鞋,发髻为“两把头”的梳法。满族妇女的服装主要是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的外面再加一件背心。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官员和人们在公开场合中都要求穿西式服装。出版在政府刊物上的服装章程描述了正确的着装,并有图画说明衣物和头饰的要求。然而,政府规定,各种式样的男女服装都只能取材于中国本土。确切地说就是,无论服装的外国起源或样式,凡是被选定为所有大小礼仪场合的新礼服,都应体现出新建立起来的国民自豪感。
1949年后的中国,服饰传统被摒弃在一旁。文化大革命十年间,男人和女人都只穿着统一规划的深蓝色或灰色的棉上衣和长裤。 ……
现代服饰一般分为时髦、流行与传统3类。时装是设计师们艺术创作的精品,实用性较小,往往只在时装发布会上昙花一现,瞬息即逝。其中一些生命力较强的服饰,受到人们的喜爱,则会超越国度,在国际一定范围内流行起来,就成为流行服装。除此之外,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现代科学的进展以及艺术潮流的涨落,都会影响纺织服装工业,引发人们更新服饰美的标准。
——摘自2006年10月16日石狮日报
材料三他(毛泽东)说:“我写的文章就是反映这几十年斗争的过程,是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不是凭自己的脑子空想出来的。先要有人民的革命斗争,然后反映在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既然有人民革命斗争,就产生要采取什么政策、策略、理论、战略战术的问题,栽了跟头,遭到失败,受过压迫,这才懂得并能够写出东西来。”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5日07版)
(1)材料一反映儒家治国的什么主张?与儒家这一治国主张相反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隋唐、明朝、清代、民国、文化大革命、现代的服饰特点,中国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是否认同毛泽东的说法?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1989年,世界政局深受东西方冲突的影响。美国和苏联这两股新兴势力都试图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又因双方政府构建、经济制度的不同,分歧更加突兀,很快“冷战”局面彤成了。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两大势力结盟,卷入相互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大阵营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使全球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为了不被强行纳入大国集团体系,那些在二战后赢得民族独立的前殖民国家纷纷投身于不结盟运动中。
——(德)克劳斯·伯恩德尔等《图说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冷战支配了战后的重建活动。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冷战,以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宣传战为特征,但在某些地区,冷战也会变热,如1950—1953年间的朝鲜战争,冷战也有升级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具破坏力的战争的危险。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三 1945年以来,人类前所未有地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成果的分配却并不公平,西方工业大国从中获取绝大部分财富。于是,世界政治的冲突不再是东西方之间,而是南北区域之间、贫富差距之间的冲突。
——(德)克劳斯·伯恩德尔等《图说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冷战”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2)材料三中“南北区域”之间的冲突指什么?导致“世界政治的冲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后所有(由国王颁布)的专利授予应由普通法审定。”“专利特权的期限为14年或以下;权利人在该期限内享有这一领域新产品的制造和使用的专有权;专利不得违背法律,也不得有损于国家,不得抬升国内商品的价格,不得扰乱商业贸易……。”(注:1624年以前,专利特权完全掌握在国王手中)
——1624年英国《垄断法案》
材料二 1852年《专利法修正案》正式通过。……它规定成立专利局,把专利的程序和费用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1624年《垄断法案》所不具备的。根据法案的具体规定,使专利权身上的特权烙印淡化,法权色彩加重,专利制度更加完善,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吴洪玲《英国专利制度的确立》
材料三 1859年,洪仁歼在《资政新篇》中最早将专利思想引入中国。……1978年,中国开始筹建专利制度,198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并曾于1992年、2000年和2008年三次修订专利法。
——《中国专利制度的孕育、产生与发展》(《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年第4期)
材料四如今,发达国家为了持续赚取高额利润,促成了专利高水平保护的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与占据专利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进行着长期的斗争,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行着不断努力。
——邹琳《英国专利制度发展史研究》
(1)材料一中的《垄断法案》对专利授予做了哪些方面的规定?简析其对当时英国政治、经济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专利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洪仁玕引入专利思想的目的。1978年以来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哪些时代潮流?
(4)19世纪中期以来,围绕专利制度的争论持续不断。综合上述材料,从利弊角度谈谈你对专利制度的看法。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然只是存现于具体事务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家所制定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根据所学知识,以王夫之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