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2012年3月召开的“两会”,民生问题是代表委员关注的主线,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的福利救济,既有天灾人祸后非常时期的救济,也有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仅在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中,就有丰富的内容,包括生老病死苦各种情况下的福利或救济。直接用于福利和救济的手段包括:赏赐或发放生活必需品,提供栖身之所,提供生产工具或资料,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提供劳动力帮助耕作,提供待丁或保姆服务,减免赋税,减免徭役,售卖平价或低价粮食,发放药品和医疗指导书籍,提供免费医疗,提供丧葬费或服务,免除学费,提供旅行帮助,促合鳏寡成婚等等。从西周到明清,没有看到政府在全国性年度赋税计划中专列常规性用于救济的赋税项目,也没有真正的长期稳定的这类税种被执行,没有看到政府在这一目的上有真正的常规性开支预算。用于福利救济的钱物,要么来自临时动用皇室经费或国库一般库存,要么开列专项税收,要么特设官办产业或放贷或流通服务,要么挪用政府的专项收费,要么直接取自富民,要么接收使用无主财产。用今天的话说,多数是特收特支。
——摘编自史永锋《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戍变法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和革命派的领袖人物孙 中山也结合海外经历,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他认为救国必须从“扶贫救弱”开始,只有国民走出“穷弱”,国家才能变得强大起来。在《大同书》当中,他更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认为只有建立“公养”、“公教”、“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类才能真正地走向大同。而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中,集中阐释了“民生”的含义,构想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福利保障社会的蓝图,在这一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代表了中国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强烈渴望和向往。
——摘编自田毅鹏《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
材料三: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 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 障体系……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等民生建设政策;决定3年内投资850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投资9000亿元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解决对困难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推行福利救济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康有为和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表明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
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民主性,在其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三权分立 |
B.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
C.允许奴隶存在 |
D.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巨大权力。作为国家元首,皇帝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军国主义色彩 | B.专制主义色彩 |
C.民族主义色彩 | D.民主主义色彩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⑴从材料一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辨别方向的功能?
⑵中国的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⑶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⑷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如图,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这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成以孔子这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子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棒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的?(4分)
(3)在北宋、明代时期对儒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学说分别被称为什么?(4分)
(4)明清之际儒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你列举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及其他们对儒学如何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