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盛世"是指我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定阶段。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建立起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或经济方面具有"首创精神"的一项措施。率领"使团"出使西域的是谁?"陆上要道"是指什么?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 "贞观之治" 昌盛局面, 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 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对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说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或者虚心纳谏的一个事例。 "开元" 是哪个皇帝的年号?
材料三 15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汉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3分)2014年12月13日上午刺耳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城上空。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此举行,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胸佩白花出席仪式。习主席说:“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1)下面给出了一组图片,请你依图续说南京大屠杀:

(要求:①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但不得全部照抄教材;②史实准确,语句通顺;③字数在200字以内。)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
(2)请你说说南京大屠杀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规定,除叛国罪和重罪外,被捕的人应在20天之内移交法院进行审判。如果法院宣判其无罪,就不得再以同一罪名对其拘禁。……1689年的《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作了明确而严格的限定,确立了议会权力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
——北师大版历史九上教材
材料二:1830年至1870年,英国的实业家修筑了2000公里长的铁路,这些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煤田、铁矿和全国的港口。铁路不仅运输了工业产品,也运送了旅客。其载客量累计3.22亿。……铁路运输使殖民官员和军队得以快速行动,也为殖民地的原料贸易和欧洲工业品中转创造了条件。
——〔美〕学者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合著《新全球通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简要介绍铁路运输在英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3)任选材料三中一位科学家,制作一张历史人物名片。(写出名片内容即可)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成功的泥沙处理是都江堰经历2260年而不衰的关键。……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达到自动引水、自动分水、自动泄洪、自动排沙、定点沉沙等目的,达到最佳的工程效果。
——《从现代水利科技看中国古代的都江堰》
材料二:大运河,是人类进入现代之前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运河的修建,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的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直到20世纪修建铁路之前,大运河一直充当国内主要通道。事实上,大运河时至今日依然发挥功用……
——〔美〕学者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合著《新全球通史》

材料三:

青龙桥站西“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都江堰、大运河分别是我国哪两个历史时期修建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图中所示的是哪条铁路?是谁设计的?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在建设国家大型工程时应注意什么?

(9分)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材料一中 “唯一合法政府”、“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内容,与旧中国外交相比,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最根本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柞,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材料二中“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有哪些体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3)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中国有何重大影响?

杂志上的历史
《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周刊每年年末都会评选当年的“风云人物”,《谁在〈时代〉封面上?》一书的作者列努斯曾说:“那些经常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人物,必将被收入历史课本。”
材料一:1951年的期刊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时代》首次介绍给西方人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很有意思: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对周恩来和新中国的“妖魔化”和“丑化”也许不难“理解”,因为当时中美两国正深陷于一场战争的泥潭中。

(1)可以看出,美国的对新中国是一种什么态度?当时,中美之间正陷于什么战争?
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人物又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2)“The Chinese Are Coming”指的是中国当时那一项外交胜利?
材料三:这是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周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由于英文中的Odyssey(旅行)具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含义,所以由此看出,美国方面对此次对中国访问还是很满意的
(3)“尼克松的中国之旅”标志着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材料四: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是新时代的引路人,他引领中国走进改革开放的时代,中美关系也迎来一个新的时期,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迈向世界的关键性第一步。……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战略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
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只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动力之一;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则成了发展中美关系的最主要动力。……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制度保证。十四大后中美关系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合作迅猛发展。
(4)邓小平能入选封面人物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四,你认为中美关系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内在联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