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回家过年,已经成为所有华夏儿女心中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文化情结。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徙不断轮回。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每年的春节回家,是亿万中国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无论雨雪冰冻灾害,无论海陆空运力是否有限,也无论爆炸性增长的人流让旅途拥挤不堪,似乎什么也阻不断中国人春节回家团圆的路。回家是拥挤的,回家之路是辛苦的,可归程的游子不会把回家当作一种辛苦,他们的心里是充实而温暖的,家的呼唤和对家的期待,足以驱散任何一种艰难和劳累。知名媒体人杨澜指出:什么也阻止不了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是漂泊的心灵寻找接纳与慰藉的旅程,恰似全民的一次心理治疗。
更多节日都正在慢慢移植进我们的生活。植根于基督教传统的圣诞节点亮了中国城市街头的树形装饰。信息化、全球化,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节日的形态。不过,春节仍然牵动着亿万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这个节日,凝结着亲情和乡情,寄托着慰藉和希望,是高度流动、飞速变化的时代最深的乡愁。从纸张的发明让桃符换成对联,到电灯出现后灯笼只剩下躯壳,春节又何尝拒绝过变化?变和不变之间,这个节日总在与时代一道前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什么也阻止不了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的理由。
(2)“年在人们心理并没有淡化,淡化的只是瓦解中传统的方式与形态。”选取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论道理,结合材料,运用该道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型思维方法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不断进行海外投资和扩张。在“走出去”方面,格力电器是比较早而且成效显著的代表性企业。格力电器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把自主创新打造成一把“金钥匙”,开启“中国创造”的大门,在全球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格力特色的道路。
一是坚持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战略。只有当格力的产品在当地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才会去考虑建工厂。
二是坚持“不急于求成,不盲目在国外大量打广告”的原则,通过领先科技和优质产品打动国外的消费者。创造绿色环保的高科技产品,用产品质量打造品牌美誉度,而非过分强调销售数量。
三是坚持在发展中国家建厂,不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来衡量企业的发展,要展现社会责任。在全球空调企业中首次提出“变频空调一年免费包抉”的承诺。
四是坚持全球布局,整合优势资源配置。国际化不是寻找成本低的生产国,而是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经营依存于全球市场,并逐步建立整合全球科技资源的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材料二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与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对世界经济格局利益调整的影响日益增强,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上对我国企业投资存在较多疑虑和限制。为此,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全球广告,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上投放,“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理念贯穿整个广告,意在重新打造与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中国政府还拍摄“国家形象宣传片”,多管齐下向国际展示“软实力”,一场自主掌握话语权的“战斗”正在打响…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格力电器在“走出去”方面的经验对我国企业打造“中国创造”品牌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政府打造国家软实力对提升中国制造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十二五”规划也更加突出民生保障和改善,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建设幸福中国的坚强决心。
材料一国际学术界近十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人均GDP增长和幸福指数增长的关系如图所示:

注:幸福指数是指衡量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较快,但是财富分配结构并不合理。有数据显示,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得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月收入越高者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越高,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有专家认为,鉴于我国还处于经济收入比较低阶段,收入的增加是衡量居民幸福水平的硬指标。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已经成为影响相对收入,进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材料三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在与网友交流时,总理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阐述什么是“幸福感”。总理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在“两会”结束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1)简要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知识,从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角度为“让人民幸福”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三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的依据。(12分)
(3)请谈谈“让人民幸福”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1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凯恩斯是一个相信在必要时政府可以进行干预而不相信完全放任主义的人,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去维持购买力。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会恢复经济平衡。
材料二: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自由放任主义结束了。”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在宣布推出大规模投资方案后表示:“凯恩斯写的很多东西现在仍有道理。”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现在,英国也为借更多的钱来应对需求的减少进行辩护。
(1)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实质是什么?(5分)
(2)你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自由放任主义结束了”是怎样认识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在京召开,会议研究了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讨论未来五年的政策蓝图。
材料一: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减缓社会矛盾,成为此次规划的亮点,而“十二五”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将围绕包容性增长展开。包容性增长有着深刻内涵。从国内方面看,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从全球视野看,包容性增长体现在发达国家应当主动承担起全球经济增长与经济失衡的责任,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体现在进一步发展开放的、遵循规则的、可预测的、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更体现在让那些贫困国家在全球区域性增长过程中能够受益更多。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材料一:2011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材料二:2011年1月20日,胡锦涛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题为《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美两国人民应该加强合作,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分享机遇、应对挑战,共同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他强调,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不同,中美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应该着眼大局,立足长远,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双边关系,不受一时一事影响,不受偶然事件羁绊,增进互信,排除障碍,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1)用国家利益的相关知识分析,中美为什么要“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2)胡锦涛主席关于中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论述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