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王鹏程 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2015年3月24日《浙江日报》)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概括了主要内容。 |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洁人员的劳动成果。 |
C.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酒瓶砸中的场景,意在配合这则新闻,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
新闻从“张先生高速公路上驾车被矿泉水瓶砸碎挡风玻璃”写起,有何作用?
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
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完成后面小题。(13分)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
②“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第一段,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老妇人的? 能看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文中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第②段,安恩反复说“我们”,“我们”指谁?如何理解这个“我们”?
安恩最后只能带奶牛回家,这是安恩的失误,还是其他人的问题?
苹果皮
(1)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很多礼物,其中有两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2)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的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
(3)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都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4)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是给奶奶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的。你们的奶奶已经80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摸了摸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5)我们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我和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笑着说:“妈妈,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你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奶奶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啥味呀。”妈妈给我们俩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6)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出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地说:“吃吧,孩子们!”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地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时,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皮是苦的。”
(7)“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这小鬼哟。”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地说:“真甜真香啊!”
(8)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从文章前三段找出最能表现“我和哥哥”特别想吃苹果的词语或短语。
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
第(4)段写“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请揣摩并写出妈妈此时的心理活动。
阅读这篇感人的文章后,你认为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氛围?请结合具体的句子或情节加以分析。
第(8)段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该如何理解妈妈“美好的心灵”呢?
散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18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问题。
母 亲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棒槌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文中说到“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请根据1、2段内容和提示简要概括这画面。
声音:。
颜色:。
气味: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仔细阅读下面这个句子,我们能感受到“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结合加点的词的含义,说说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心理明确地传达出来的。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文中的母亲、父亲和爷爷给了我那些人生启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可燃冰:续航地球一千年
地球上尚未开发的储量最大的潜在能源——可燃冰,这种沉睡在海底和高寒冻土层的能源,洁白如冰,点火即燃,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
一团从海底捞上来的泥巴,上面散布着白色晶体。点燃后,腾出幽蓝的火苗。冰状晶体就是“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外貌像雪,类似固体酒精,是由甲烷气体与水在低温和高压的环境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由于含有甲烷等可燃气体,极易燃烧。
可燃冰能量密度很高。1立方米可燃冰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能量密度是同等条件下普通天然气的2-5倍,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残渣,少污染。
可燃冰资源量巨大,保守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天然气的总资源量约为1.8亿亿-2.1亿亿立方米,可满足人类未来1000年的需求。
同时,“可燃冰”也是危险的能源。开采时,一旦失去高压和低温的环境,甲烷就会迅速地从包含物中脱离出来,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要知道,“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占地球上甲烷总量的99%以上。
另外,“可燃冰”分解可能会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等环境灾害的发生。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技术能使可燃冰大规模地从海底转移到陆地上,将其保存。当然,少量获取可燃冰样品没有问题,但成本是每立方米200美元。
尽管“可燃冰”开发技术难度大、风险大,尚未进入商业开发阶段。还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1934年,前苏联在被堵塞的天然气输气管道里首先发现了可燃冰。1965年,前苏联在西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可燃冰矿藏。2011年,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16处,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无法相比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从能源储备战略角度投入资金,相继开展了本国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内的调查研究,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已经制定了勘探和开发可燃冰的国家计划。
2000年开始,可燃冰的研究与勘探进入高峰期,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其中以美国的计划最为完善,每年用于可燃冰研究的财政拨款达上千万美元。
中国海疆辽阔,冻土广袤。科学估计,我国南海的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l/2。陆地方面,青藏高原可燃冰远景资源量为350亿吨油当量。
2001年,中国在南海海域钻获可燃冰,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后第四个在海底探获可燃冰的国家。
2007年5月,中国在南海北部首次采样成功,证实了南海北部蕴藏丰富的可燃冰资源。今年,“蛟龙号”有望潜入南海深部,执行包括“观测研究可燃冰”在内的一系列任务。
2009年10月,我国在青海省天峻县永久冻土带多次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2011年11月,青海省政府与神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展开对可燃冰的研发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张洪涛预计,中国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投入海底可燃冰的商业开采。但对陆域可燃冰,只要加紧勘探、研究,可能只需10-15年即可进入商业性试采阶段。下面对文章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燃冰的定义和特点 | B.可燃冰的开采的难度和风险 |
C.可燃冰的研究开发现状 | D.可燃冰的商业应用 |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我国是世界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
B.可燃冰虽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但其开发和利用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 |
C.可燃冰含有甲烷等可燃气体,极易燃烧,燃烧后无残渣,无污染。 |
D.可燃冰的开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其开发没有进入商业开发阶段。 |
我国可燃冰的开发,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周华说:“我国的可燃冰开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让我感到很自豪。” |
B.肖宾说:“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比较苛刻,但其储量巨大,可以在海洋和陆地发现它。我国就在海洋和陆地都发现它的存在。” |
C.潘辉说:“可燃冰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将来投入商业开发后,也许能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
D.闵松说:“我国是第四个在海底探获可燃冰的国家。“蛟龙号”能够帮我们更好的展开海洋的可燃冰的研究,可能只需10-15年即可进入商业性试采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