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1)根据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文化强国举措并说明所列举措依据的哲学原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文化强国之梦?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氏族制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个人品德 实现人生价值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文化创新的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的社会作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材料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儒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法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以法冶国,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反对以私害法。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这种崇拜权力、轻蔑法律的倾向,既不利于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又不利于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危害很大。
材料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H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H市的实践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
材料一:截止2014年底,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1/3,稳居世界首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品牌建设、人力资源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材料二:《中国制造2025》非常重视发挥机器人的作用,强调要增强我国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D市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有的工厂在“智能工厂”建成后,所需要的一些软件系统、中后台管理人员,预计不超过200人;若按目前的手工操作生产水平来计算,则需要工作人员超过2000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2)联系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说明“机器换人”对劳动者的影响。
(3)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进入“新常态”。
材料一

项目
时间
GDP增速(%)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消费对GDP贡献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
2010年
10.3
43.24
50.9
50.9
2011年
9.3
43.0
51.6
51.00
2012年
7.7
44.7
51.8
52.20
2013年
7.7
46.1
50
51.70
2014年
7.4
46.8
54.4
52.30

注:①2003—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左右,属于高速增长。
②GDP年均增长8%左右为中高速。
材料二:新常态下,挑战增多,J省政府积极应对挑战,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配套打出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消减256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省级财政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3567万元;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全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强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
材料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了自己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面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气象呈现鲜明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J省为适应新常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
(2)结合材料三,从我国政治制度的角度,说明如何构建我国政治新常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扶贫工作关于贫困地区百姓福祉,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材料一: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约占农村居民的7.2%。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而且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全国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在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有33万个,占39.6%,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近1000万。
材料二: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浸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并说明应该如何搞好扶贫工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从政府权力行使角度说明如何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材料一: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已由短缺向过剩时代转变。以钢铁业为例,过去只要炼出钢,都能卖出厂,现在只有质量优,才能投资生产。包括工人工资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变贵”。据统计,中国工人的成本,2010年相当于美国的7%,估计2015年相当于美国的17%,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将消失。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企业的环境成本将内在化,靠牺牲环境的低环境成本道路已行不通。中国企业的这些传统优势正不断被削弱。
材料二:中国企业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对1500家出口型企业的调查来看:1500家企业中出口国家和地区在20个以上的,从2007-2011年上升了9%,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之外,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正不断增加;50%以上的企业非制造环节对企业总利润贡献达到31%(非制造环节包括了研发设计、产品销售、渠道等),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中国的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移;50%以上的企业自有品牌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90%。2015年9月份,中国铁路国际(美国)有限公司与美国西部快线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建设经营美国西部快线高铁。“中国速度”已经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装备的“走出去”,有效化解了我国产能过剩,带动了国内产业调整和发展。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不断被削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企业如何通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优化升级。
(3)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中国高铁的发展,请你为中国高铁的对外宣传写两条宣传标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