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向外国朋友介绍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请你帮助他完成对中国四大发明的介绍,好吗?
造纸术──西汉早期已有用麻做的纸, 东汉时期,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利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这种纸逐渐普遍使用。造纸术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指南针──
火药──
印刷术──
【原创】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请仔细观察、比较下列两幅地图,探究以下问题。
(1)图1中的广州、厦门、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哪次战争后对外开放的?图2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得益于中共哪次会议的召开?
(2)对比两幅地图,提取两个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楚)
(3)从图1到图2反映了我们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 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2)材料二 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 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原创】九年级2班同学在开展一场主题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比一比】
项目 |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钢产量(人均)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1)上述表现反映了什么事实?我国为改变这一状况,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想一想】
1952——1965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2)说说从B点到C点,我国的农业产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出现如此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说一说】
(3)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以史为鉴,文化大革命十年通常我们称之为“十年内乱”,通过对这“十年内乱”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议一议】
(4)通过对这个主题的探究,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失误,请你说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分析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2013年是朝鲜战争结束多少周年?(2分)
(2)中国军队开赴朝鲜的目的是什么?(2分)率军入朝的司令员是谁?(2分)
(3)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谈一谈他们所体现出什么样的崇高精神?(2分)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抗美援朝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2分)
【原创】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新中国成立与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板块一 【独立篇】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1)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史实 |
|
政治 |
|
经济 |
板块二 【探索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2)上述材料中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一种愿望?这种愿望为什么没有实现?
板块三 【改革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3)据上述材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口号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
板块四 【感悟篇】
(4)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