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定一金属零件密度的实验中:
(1)①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零刻线,发现指计位置如图(a)所示,此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结果如图(b)所示,零件的质量为 g。②在量筒内注入62mL的水,将系上细线的零件没入水中,水面位置如图(c)所示,零件的体积为 cm3。③根据以上数据,可得零件的密度为 g/cm3。
(2)若零件磨损,其密度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军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器材,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小军设计的电路中的 、 的阻值大小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2)只闭合开关 ,观察水的加热过程,测得数据如下表:
时间 |
0 |
1 |
3 |
4 |
5 |
6 |
7 |
8 |
9 |
温度 |
90 |
92 |
94 |
96 |
97 |
98 |
98 |
98 |
98 |
(3)断开 ,特水冷却后,继续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小军应控制水和煤油的 、初温度相同,且应先闭合开关 ,并控制水的末温度低于 ,实验表明:水的末温度比煤油 。水的吸热能力比煤油强。
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为探究其原因,小明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 。
(1)实验中通过 (选填“温度计示数”“加热时间”或“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反映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就用到这种思想和方法:让同一钢球从光滑斜面上不同高度滚下后撞击木块,通过木块 来反映动能的大小。
(2)实验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请解释“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的原因: 。
小明利用如图(a)所示的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应先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到同一水平高度。小明按要求调好后,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为了能找到凸透镜成像时像的位置,需要对光屏进行的操作是: ,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2)由于实验时间较长,烛焰的像即将超出光屏的上边缘,这时可以向上移动 (选填“蜡烛”“凸透镜”或“光屏”),再次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3)小明摘下眼镜放到凸透镜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如图(b)所示。拿走眼镜,需将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小明戴的眼镜对光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此实验中,光屏相当于人眼睛构造中的 。
如图所示,结合图中的实验情景,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空易拉罐浸入水中越深,排开的水越多,手施加的压力越大,这表明: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2)图乙:滚摆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其 能与 能相互转化。
(3)图丙:向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蓝墨水,很快会把整杯清水染成蓝色,这一现象表明 。
(4)图丁:用此实验装置可研究电阻与导体 的关系。
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一起做“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实验器材有: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待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正常发光时电阻约为 。
(1)为使实验数据精确,电流表应选择 (选填“ ”或“ ”)的量程,
(2)甲图中的电路尚未连接完整,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正确接入电路,要求滑动触头向左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逐渐减小。
(3)正确进行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画出小灯泡的 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小灯泡电阻的变化情况是: 。
(4)由图象还可得,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 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