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工业化】
材料一
 
(1)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材料一体现了洋务运动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材料二 建国初期,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文明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布恩那个制造"
(2)为了改变材料二的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主要发展什么?
【西方工业化】
材料三  200多年前,曾经发生过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次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什么?首先发生在哪一个国家?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那次革命,使我们已经习惯了借助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
(4)材料四中"电灯照明"、"飞机在空中翱翔"分别得益于谁的发明?
(5)综上所述,指出中西工业化的途径有何不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力图发展,“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前提。各民族、各地区的团结是稳定的体现又是发展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西周时期,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天子对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2)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又推行什么制度?
(3)西汉时,为解决地方“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各民族、各地区的稳定与团结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重要的意义?

2013年9月,习主席的中亚四国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他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将为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请回答:
(1)西汉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他是谁?从他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2)根据史实和所给出的提示,完成人物所开辟出的这条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条享誉古今中外的“丝路”有何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材料二:人民网乌鲁木齐 (2009年)7月6日电 (记者戴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今天中午就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说,据统计,事件造成140人死亡,816人受伤,196辆机动车被砸被焚烧(其中有两辆警车),部分商铺门面及两座楼房被焚烧。
——人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极力颂扬的“他”是指哪位历史人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出使西域的影响?
(2)“西域”是指今天的哪一地区?用所学知识证明:“该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3)材料二所反映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实际是分裂祖国、妄图独立的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对此行为你持什么态度,并说明理由。

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我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商鞅变法触犯了保守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
材料三: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他趁机说道:“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后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相桓公”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可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主持的这场改革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有何看法?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以上两幅图反映的信息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问题?
(2)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