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0分)
材料一:数据统计,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每年有约1%的新增探明储量;二是消费水平近20年来年增长约为1.1%至1.4%,今后20年将上升到1.9%;三是开采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撑油价升高;四是石油作为化工原料的可替代性低,价值远大于作为能源,非能源性消费比例将提高。
(1)结合材料一,分析油价上涨的经济学原因。
材料二: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油价上涨到5元/升,约有2%-4%的潜在消费者会放弃买车,而油价涨到6元/升,则有5%-8%的潜在消费者放弃购车,调查显示,近5成的车主表示将会减少汽车的使用频率。在被调查的潜在消费者中,44.1%的人表示将会推迟购车计划,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13%表示将会放弃购车计划,仅有10%表示没有任何影响。在潜在用户的购车决定中,油价已逐渐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汽车价格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潜在用户已做出购买小排量汽车或放弃购车计划的打算,同时也使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型汽车进入了购车者的视野。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油价的变动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针对油价上涨的冲击,你认为汽车企业如何应对才能使企业走出困境。
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某校高三(1)班学生以“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要共建生态文明,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经济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处于复苏阶段,我国经济也正在走出低谷。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479亿元,增长21.96%,快于同期GDP增速12.7个百分点。有关专家指出:经济不太景气时,人们往往会在精神文化产品中求宣泄、找信心,会催生特殊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这一特殊性,会使它与经济发展周期不完全重合,呈现出一定的“反经济周期”特性。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文化产业的“反经济周期”现象并说明文化对经济走出危机所起的作用。
材料:今年以来,国家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惠民生结合起来。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在既定的预算范围内保障重点支出,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农田水利等的支持;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可减轻企业税负超过1000亿元),实施一系列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财政措施是如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
国家发改委2013年8月7日宣布,合生元等六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款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进入中国的洋奶粉价格过高,除了奶粉的运输费用和收取的关税外,更多还是因为国内奶粉的信任危机引发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一味追捧。此外,还有部分洋奶粉企业通过合同约定、价格管控、停止供货等违法方式,达到维持或提高售价的目的,造成我国市场上洋奶粉的售价卖到原产地的4倍,成为全球最高售价。
材料二: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奶粉消费追求高档次,非“洋”不买,只要听说奶粉能促进脑部发育、有助于身高增长、促进钙吸收等,不管是否对自己的孩子有用,都赶紧买回家。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洋奶粉的售价成为全球最高的原因。
(2)从消费原则的角度说明材料二中的消费行为对消费者有何启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等语句成为今年“雾霾”现象频繁出现而且危害加重的调侃,“雾霾”已成为本年度的关键词,也是人们的“心肺之患”。面对当前的环境污染,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三项举措,全国各地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规,推动形成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齐心协力防治大气污染的治理格局,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全体人民拥有“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
请分析材料中提出的“让全体人民拥有‘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所体现的意识能动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