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处于复苏阶段,我国经济也正在走出低谷。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479亿元,增长21.96%,快于同期GDP增速12.7个百分点。有关专家指出:经济不太景气时,人们往往会在精神文化产品中求宣泄、找信心,会催生特殊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这一特殊性,会使它与经济发展周期不完全重合,呈现出一定的“反经济周期”特性。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文化产业的“反经济周期”现象并说明文化对经济走出危机所起的作用。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灵魂,公民普遍的法治信仰是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保证,也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培育公民对法治的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真正的法治并不完全取决于法律条文有多么复杂严密,也不完全体现在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1)结合材料,从公民和政府的角度,就如何培育公民对法治的信仰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我国立法法的修改过程:
2012年3月——2014年8月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着手立法法修改研究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
2014年8月 |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 并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
2014年12月 |
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二次会议对草案进行再次审议。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第二次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收到意见和建议5万多条 |
2015年1月 |
将草案发送全国人大代表。根据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对草案作了修改完善 |
2015年2月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的汇报,就进一步修改完善草案作出重要指示 |
2015年3月 |
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对草案进行审议 |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我国立法法修改过程的认识。
2012年2月15日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它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
材料一:国务院2015年7月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统筹利用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互联网+”相关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等;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发行公司债券;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鼓励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国家所采取政策的依据。
材料二:2015年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推广随机抽查机制(即建立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机制,严格限制监管部门自由裁量权。坚持依法监督,无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一律不得擅自开展检查;各市场监管部门要公布抽查事项目录,逐项明确抽查依据、主体、内容等)会议要求,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及处理结果,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建立诚信档案、失信联合惩戒和黑名单制度。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为“随意执法”所扰,不越雷池合法经营。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阐释国务院会议要求的正确性。
材料一:夏季本应是猪肉销售淡季,肉价通常会下降,但今年却一反常态,多地猪肉价格强劲反弹,创下两年内新高。据调查,近两年,由于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养猪农户基本上无利可图,养猪农户大大减少;由于生物能源的发展,玉米等一些粮食价格一路看涨,猪饲料的价格也就跟着上涨。专家认为,此次猪肉价格上涨是价格连续下跌后的理性回归,由于价格上涨,养殖户在利益的驱使下会扩大生产规模,肉价不可能出现过度上涨,这正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调节的结果。
(1)依据材料一,运用“生活与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体现的经济道理。
材料二:图表:2007年一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2)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3)请结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它以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相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创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乡、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