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论欧州联邦口号》
(1)材料一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的革命观点?结合材料二,说明列宁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丰富发展这一观点的?
(2)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材料一、二有何共同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发展列宁的革命理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世界联系的加强并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从此,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结合材料简述该事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3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三图片,写出中国加入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名称(中文名称)?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三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进程)还存在哪些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克林顿在1993年的就职演说中说: “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实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
请回答:
⑴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大胆、持久的实验’是指什么?具有什么特点?
⑵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为应对危机,也进行过“大胆的实验”,是指什么?具有什么特点
⑶克林顿执政时期,政府采取哪些政策使美国步入“新经济”时代?“新”在哪里?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相当于200.8亿美元,1949年为246亿美元,这是最高数字。但到了60年代中期,外国持有美元的数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各国争先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1961年,美国不得不与西欧联手,成立“黄金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国集团”,共同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1973年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高达1000亿。为了稳定美元,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该体系设定的汇率机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分)这一汇率机制对美国有何特殊意义?(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根据材料二说明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材料四中特里谢主张“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这一主张能实现吗? (1分)为什么?(4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对本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即没有同商业相联系的商品交换——引者注)。
 ―—引自《列宁全集》
材料三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全国产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
材料四“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一一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再后退”具体指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
(4)材料四总体上是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功过的?材料四认为美国经济“真正恢复”得益于什么?
(5)依据以上材料,指出苏、美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各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乐客》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旁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锺,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材料四“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
(2)依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从材料三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
(4)材料四中的“主”与“匠”之间是何关系?“匠”获得报酬的方式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