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和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2年,他(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日本刚刚开国,吉田松荫就说过:“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
——《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 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19世纪末,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以“养国力”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的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1)材料一、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据材料三、四,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四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国会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其中一次国会选举与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同时举行,而另一次则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在两次总统选举之间举行的国会选举,就是“中期选举”。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4年11月5日报道,美国2014年中期选举于当地时间11月5日凌晨初步决出胜负。共和党在参议院获得超过半数席位,并进一步扩大了众议院的优势地位,而在州长选举中同样横扫民主党的“半场”。由此,美国的政治权力进入“共和党时间”。据报道,截至当地时间5日1点,美国共和党已在参议院100个席位中拿下52个席位,在众议院的436个席位中占据227个席位,在全国50个州中赢得27位州长。评论称此次选举见证了共和党的“冲击波”。这标志着自2007年美国参众两院首次由单一党派统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史实说明英国此后至19世纪中叶是如何渐进推动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材料二中的“重要理念”。(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中期选举的实质。共和党的胜选可能使总统奥巴马(民主党领袖)受到制肘,试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的原则分析受制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世纪起)基督教的牧师们更是禁绝了洗浴,达1000年之久,因为他们使人们相信,蔑视人体本身是敬神的行为如果说贞节高于婚姻,那么轻视肉身就高于自我整洁。
——摘自[美]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材料二 在十四世纪中期,欧洲受到一场具毁灭性影响的瘟疫侵袭……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万人!欧洲丈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薄伽丘在1348~1353年写成的《十日谈》就是瘟疫题材的巨著。
——摘编自《死神之舞: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
材料三 在当时土流价值观念即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工人阶级在体制外的长期抗争……而同时期法国爆发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也给英国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贫民窟卫生条件恶劣,成为流行疾病的渊薮……一旦疾病形成,就不只是穷人的专利,所有的人都会感染,穷人死亡,富人照样死亡。
——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四 (英国)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S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摘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据材料一、二、三,概括5世纪到19世纪前期欧洲的卫生状况。(3分)
(2)据材料四,指出英国1875年《公共卫生法》的特点。(3分)
(3)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促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卫生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10分)
(4)上述材料反映5~19世纪的欧洲出现厂哪些主要社会思潮?任选其中两种思潮,据材料说明它们与欧洲卫生状况之间的关系。(6分)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具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1分)
材料四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 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教育改革的特点。(3分)
材料五《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5)你足如何看待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3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