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蔡睿贤:能源动力科学翘楚
林汝谋 金红光
㈠蔡睿贤先生曾作为长春机车厂主任工程师,参加机车燃气轮机大会战,这是我国地面燃气轮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长春机车厂与清华、哈工大等组成联合设计组设计40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并由长春机车工厂进行试制。从1975年12月第一次点火成功到1976年12月加到满负荷,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先后做了82次正式试验、10次揭缸,重做了一个转子,测量了10万个以上的各种数据,解决了压气机提前喘振等科技关键问题,并完成正式热力性能试验与48小时连续运行试验。到1977年底燃气轮机车就行驶在铁路干线上,承担货运和客运的牵引任务。蔡先生作为主办单位的燃气轮机专家,脚踏实地做了大量科技工作,并参与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为成功研制燃气轮机机车作出重要贡献。经过7年共同努力,长征2型燃气轮机车研制成功,并于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奖。燃气轮机系大国之重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蔡先生觉得这辈子的成功之一就是搞燃气轮机。
㈡蔡先生高瞻远瞩,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当今世界能源动力领域前沿热点与关键,作为领军科学家多次参与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1981年,他参与国家机械委、科委、国防工办等成立的燃气轮机应用研究小组工作,全面调研国内外发展情况,提出我国发展地面燃气轮机的规划设想和实施建议。1996年,科技部成立S863计划软课题组,任命蔡睿贤院士为能源领域组长,开展S863计划软科学研究能源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21世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决策作准备。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国家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科学学科调研组,蔡先生为组长。以他为首的专家组的调研报告,后来列入国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组织出版的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这是一个“十五”期间国家发展基础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㈢蔡先生热心教育,辛勤耕耘。他在清华十六载固守三尺教台,培养出一大批我国燃气轮机科技骨干,到科学院后更是矢志育英。他是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导师,培养出许多优秀研究生。2003年他当选为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五届专家组成员,在博士后政策咨询、评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导过多名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后、数十名研究生,受到蔡院士点拨、解惑和帮助者更是不计其数。他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鉴于蔡先生学术造诣和威望,他还被聘为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他不顾高龄常常长途奔波,去给学生们讲课或做报告,从自己经历出发,谈能源动力领域研究前沿热点和关键问题,谈学习方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蔡先生的讲课和报告精彩纷呈,听众常常为他风趣幽默的谈吐、儒雅睿智的气质风貌所倾倒。
㈣蔡先生培养的众多精英后辈,遍布美国、加拿大以及国内各地,其中有四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多位研究员或教授、多位公司或工厂的总工程师以及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等,称得上“桃李芬芳满天下”。正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是一盏明灯,他用知识照亮学子的前途;先生是一座丰碑,他用人格魅力指明学子的方向。 (选自2014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睿贤(1934.2.5-2014.10.4),生于广东汕头,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②两位作者(林汝谋研究员和金红光院士)系蔡睿贤院士早年学生,后来成为他的亲密助手与同事。他们长期相处共事,耳濡目染,是受蔡睿贤影响和帮助最大的两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40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82次正式试验、10次揭缸、10万个以上的数据、48小时连续运行等等数据,具体表明我国燃气轮机研制过程的复杂、艰难。 |
B.作为主办单位的燃气轮机专家,蔡先生为燃气轮机机车成功研制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奖。 |
C.蔡先生多次参与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他作为领军科学家,对当今世界能源动力领域前沿热点与关键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 |
D.蔡先生热心教育,在清华十六载培养出大批燃气轮机科技骨干,到科学院后培养出许多优秀研究生,他因此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
E.蔡先生以极高的学术造诣和威望,被聘为清华大学等多家大学兼职教授,常常以精彩纷呈的讲课和报告、风趣幽默的谈吐、儒雅睿智的气质吸引听众。
(2)为什么“蔡先生觉得这辈子的成功之一就是搞燃气轮机”?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蔡睿贤先生在教育事业方面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概括。
(4)为什么本文称“蔡睿贤”为“能源动力科学翘楚”?请结合材料分析,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
D.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金色的飘落毛时安
①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
②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扑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落叶的黄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
③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桠伸向蓝天,不断地比划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
④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着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
⑤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在这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的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
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作着让你忍不住要笑出来的鬼脸。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子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
⑦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挨过了眼前的残冬,再过二三个月,满眼的新绿重新会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
⑧我和妻子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中国的城市多有外国名城的美誉别称,例如哈尔滨之谓“东方莫斯科”、苏州之谓“东方威尼斯”等等。繁华一时的上海向有“东方好莱坞”、“东方巴黎”的美誉,只不过那是过去的事了。今天,当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雄心勃勃地欲定位于“国际大都市”时,“东方巴黎”的桂冠似乎还“名花无主”。
(2)80年代以来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挟港台文化之势的广州一时成为商业化的通俗流行文化重镇,略近好莱坞之相。风云激荡的北京则出人意料地成为“另类”艺术和文化的乐土,吸引着星夜奔驰的外省青年,“流浪北京”成为他们无可选择的命运。八百年古都的香火竟也点燃了先锋艺术的星火。于是“圆明园”不仅记录了百年国耻,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成为凭吊近十年文化的一个“圣地”。
(3)文化中心的嬗变和逆转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正如传统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个源流、两种传统;北京文化也具有两个空间和两种品性——它不仅是体制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中心,并有中国最宽容、最活跃的民间文化空间,成为通俗流行文化的中心。兼容并蓄的北京生成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气象,使之成为与中国大多数城市绝不相同的富于磁力的城市,渐呈艺术之都巴黎的恢弘峥嵘之势。
(4)这是一个难解的当代文化之谜。这一事态如发生在上海,似乎更为顺理成章。这里没有法租界、咖啡馆、法国梧桐和法国大菜,没有欧美风雨的浸润;甚至也没有了历经沧桑、雄踞四野的城墙和城门,没有了茶馆和会馆,以及四合院里的肥狗、胖丫头、金鱼缸和石榴树。若说起北京和巴黎的关联,只是曾有过一所中法大学;此外,便是大革命时代的激进和激情,以及文化之都暗中传送继续的文气文脉了。
(5)两个文化之都的差异清晰可见。一个中国留学生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比较过北京和巴黎:位于永定河之北的北京是典型中国式的“单岸城市”,塞纳河横贯的巴黎则是欧洲式的“双岸城市”;北京的城市格局是方正归整的“井田效应”,巴黎则是有中心向外扩散的“涟漪效应”;北京城市以西向和北向为主的发展潜含了一种“内陆取向”,而巴黎沿西北向发展的“历史性轴线”,表明了一种明确无误的海洋走向。
(6)当代北京的现代化取向或许并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现代文化在本土生长,已形成直接吸纳世界文化的相应机制。后者曾经是上海重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之一。回过头来看,经由港台转手倒卖外部文化,终究是难成大器、难以远行的。令人遗憾的是,以“国际化”定位的许多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就城市建设面貌、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等许多方面而言,都只是港台文化的拙劣翻版,距主流文明相去甚远;即便是北京文化,在这许多方面同样是亟待改进的。对北京“渐呈艺术之都巴黎的恢弘峥嵘之势”的原因说明恰当的一项是()
A.北京与巴黎都具有大革命时代的激进和激情,以及文化之都暗中传递继续的文气文脉。 |
B.北京是富有磁力的城市,吸引着星夜奔驰的的外省青年“流浪北京”,生成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气象。 |
C.北京是八百年古都,是体制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中心。 |
D.北京不仅是体制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中心,而且有民间文化的最为宽容与活跃的空间,成为通俗流行文化的中心。 |
结合全文,对第(4)段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形象地说明了上海和北京的历史变迁及其风土人情的差异。 |
B.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与上海的文化差异。 |
C.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与巴黎的文化差异。 |
D.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巴黎风土人情的差异。 |
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北京已成为“另类”艺术文化和先锋文化的乐土和圣地。 |
B.城墙、茶馆和四合院,代表了典型的北京传统的城市文化。 |
C.从文化地理学上比较,是为了证明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规划不同,现代化取向势必也不能相同。 |
D.北京要想靠近主流文明,必须在城市建筑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诸方面加以改进。 |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共23分)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
E.文章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分)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4分)
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具体阐述。(8分)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生命如四季。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怨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在播种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她是如何面对的?
怎样理解文中“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这句话的含意?重点扣住加点字作解释。
结合上下文和划线的句子来谈谈你在本文中所体悟到的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