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斯文金冬心
汪曾祺
召应博学鸿词杭郡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龙椶仙客、苏伐罗吉苏伐罗,早上起来觉得很无聊。
他刚从杭州扫墓回来,一进门,陈聋子就告诉他:袁子才把十张灯退回来了,附有一封信,另外还有十套《随园诗话》。金冬心当时哼了一声。
去年秋后,来求冬心先生写字画画的不多,他又买了两块大砚台,一块红丝碧端,一块蕉叶白,手头就有些紧。进了腊月,他忽然想起一个主意:叫陈聋子用乌木做了十张方灯的架子,四面由他自己书画。自以为这主意很别致。他知道他的字画在扬州实在不大卖得动了――太多了,几乎家家都有。过了正月初六,就叫陈聋子到南京找袁子才,托他代卖。凭子才的面子,他在南京的交往,估计不难推销出去。他希望一张卖五十两,少说,也能卖二十两。不说别的,单是乌木灯架,也值个三两二两的。原以为过了元宵,袁子才就会兑了银子来,不想过了清明,还没有消息。现在:退回来了!
袁枚的信写得很有风致:“……金陵人只解吃盐水鸭,光天白日,尚无目识字画,安能于光烛影中别其媸妍耶?……”这个老奸巨猾!不帮我卖灯,倒给我弄来十部《诗话》,让我替他向扬州的盐商打秋风!――俗!
晚上吃了一碗鸡丝面,早早就睡了。今天一起来,很无聊,到小花圃里看了看。宝珠茶开得正好,含笑也都有了骨朵了。然而他惦记着那十盆兰花。去杭州之前,瞿家花园新运到十盆素心兰。那样大的一盆,每盆不愁有百十个箭子!五两一盆,不贵!要是袁子才替他把灯卖出去,这十盆剑兰就会摆进他的小花圃。这样的兰花,除了冬心先生,谁配?然而……
他踱回书斋里,把袁枚的信摊开又看了一遍,觉得袁枚的字很讨厌,而且从字里行间嚼出一点挖苦的意味。他顺手把《随园诗话》打开翻了几页,到处是倚人自重,借别人的赏识,为自己吹嘘。有的诗,还算清新,然而,小聪明而已。再看看标举的那些某夫人、某太夫人的诗,都不见佳。哈哈,竟然对毕秋帆也颂扬了一通!毕秋帆是什么?――商人耳!郑板桥对袁子才曾作过一句总评,说他是“斯文走狗”,不为过分!
他觉得心里痛快了一点,――不过,还是无聊。便把陈聋子叫来,问问这些天有什么函件简帖。陈聋子把脑门子一拍,说:“前天程雪门送来一张请帖,请你陪新放的两淮盐务道铁保珊铁大人。我把帖子单独放在拜匣里,差一点忘了――就是今天中午!”
“你多误事!――去把帖子给我拿来!――去订一顶轿子!――快去!――哎哟!”
金冬心开始觉得今天有点意思了。
等着催请了两次,到第三次催请时,冬心先生换了衣履,坐上轿子,直奔平山堂。
程雪门是扬州一号大盐商,今天宴请新任盐务道,非比寻常!果然,等金冬心下了轿,往平山堂一看,只见扬州的名流显贵都已到齐。当地耆绅、清客名士,济济一堂。花翎补服,辉煌耀眼;轻衣缓带,意态萧闲。程雪门已在正面榻上陪着铁保珊说话,一眼看见金冬心来了,站起身来,铁保珊早抢步迎了出来。
“冬心先生!久仰!久仰得很哪!”
“岂敢岂敢!臣本布衣,幸瞻风采,铁大人从都里来,一路风霜,辛苦了!”
铁保珊拉了金冬心入座。程雪门道了一声“得罪!”自去应酬别的客人。大家只见铁保珊倾侧着身子和金冬心谈得十分投机,不免悄悄议论。“雪门今天请金冬心来陪铁保珊,好大面子!”“听说是铁保珊指名要见的。”“金冬心这时候才来,架子搭得不小!”“看来他的字画行情要涨!”稍顷宴齐,更衣入席。平山堂中,雁翅般摆开了五桌。正中一桌,首座自然是铁保珊。次座是金冬心。
今天的酒席很清淡。铁大人接连吃了几天满汉全席,实在是没有胃口,接到请帖,说:“请我,我到!可是我只想喝一碗晚米稀粥,就一碟香油拌疙瘩丝!”程雪门说一定照办。按扬州请客的规矩,菜单曾请铁保珊过目。凉碟是金华竹叶腿、宁波瓦楞明蚶、黑龙江熏鹿脯、四川叙府糟蛋、兴化醉蛏鼻、东台醉泥螺、阳澄湖醉蟹、糟鹌鹑、糟鸭舌……热菜也只是蟹白烧乌青菜、鸭肝泥酿怀山药、鲫鱼脑烩豆腐、烩青腿子口蘑、烧鹅掌。甲鱼只用裙边。鮕花鱼只取两块嘴后腮边眼下蒜瓣肉。文蛤只取两块瑶柱。大兴安岭活捕来的飞龙剁泥,新从江阴运到的河豚。铁大人听说有河豚,说“那得炒蒌蒿呀!――‘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蒌蒿,那才配称。”有有有!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素炒蒌蒿薹、素炒豌豆苗、素炒紫牙姜、素炒马兰头――只有三片叶子的嫩莴苣尖、素烧黄牙白……铁大人听了菜单(他没有看)说是“这样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他请金冬心过目,冬心先生说:“‘一箪食,一瓢饮’,金农一介寒士,无可无不可的。”
金冬心尝了尝这一桌非时非地清淡而名贵的菜肴,又想起袁子才,想起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把几味家常鱼肉说得天花乱坠,真是寒乞相,嘴角不禁浮起一丝冷笑。
酒过三巡,铁保珊觉得寡饮无趣,要行一个“飞红令”助酒,各人说一句或两句古人诗词,要有“飞、红”二字。这令不算苛。他自己先说了两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下面也有说“一片飞花减却春”的,也有说“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有的说不上来,甘愿罚酒。到了程雪门:“柳絮飞来片片红。”大家先是愕然,接着就哗然了:“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是如何红的?”“杜撰!杜撰无疑!”“罚酒!罚酒!”
程雪门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诌出这样一句不通的诗来,正在满脸紫涨,无地自容,忽听得金冬心放下杯箸,从容言道:“诸位莫吵。雪翁此诗有出处。这是元人可以平山堂的诗,用于今日,正好对景。”他站起身来,朗吟出全诗: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反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一听,全都击掌:“好一个‘柳絮飞来片片红’!妙!妙极了!”“如此尖新,却又合情合理,这定是元人之诗,非唐非宋!”“到底是冬心先生!元朝人的诗,我们知道得太少,惭愧惭愧!”“想不到程雪翁如此博学!佩服!佩服!”程雪门哈哈大笑,连说“过奖,过奖!――菜凉了,河豚要趁热!”
铁保珊拈须沉吟:这是元朝人的诗么?……金冬心真是捷才!出口成章,不动声色。快,而且,好!有意境……
第二天一大早,程雪门派人送给金冬心一千两银子。金冬心叫陈聋子告诉瞿家花园,立刻把十盆剑兰送来。陈聋子刚要走,金冬心叫住他:“把这个――搬走!”他指的是堆在地下的《随园诗话》。陈聋子抱起《诗话》,走出书斋,听见金冬心骂道:“斯文走狗!”
陈龙子心想,他这是骂谁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介绍金农时,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一长串名号,以突出金农身份不俗,为下文富商宴请高官仰慕等情节作铺垫,也是对标题“斯文”的暗扣。 |
B.金冬心认为袁枚是个“斯文走狗”,对他依附权贵很看不上眼。他自己在接受扬州大盐商程雪门宴请时等到第三次催请才动身,表现了他名士的清高。 |
C.铁保珊接受富商宴请时特地要求菜品清淡,指名要见名士金冬心,即席提出要行“飞红令”等细节描写都说明他是一个有修养,懂分寸,能自律的官员。 |
D.席上行令时,程雪门脱口而出的句子被大家嘲为不通,金冬心渊博而有捷才,立马用元人咏平山堂的诗句为他解围,铁保珊因此对他十分赞赏。 |
E.小说语言洗练而内蕴丰富,虽然着墨不多,却借一场宴席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清末官场、商界和评论经圈的众生相,对名士金冬心的性格刻画尤为丰富复杂。
(2)小说中多次提到从未出场的袁枚,这对于金冬心形象的塑造起什么作用?
(3)金冬心这个名士在汪曾祺笔下是什么形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金冬心骂了句“斯文走狗”,请结合全文分析谁是“斯文走狗”,这一结尾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被奉为经典,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
——节选自黄仁宇《孔孟》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生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忧患、紧张。 |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内心存在性恶论,孟子则明确主张性善论。 |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
D.宋朝以后,《孟子》地位高于《论语》,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二者地位不同了。 |
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孔子对自己所坚持的“仁”,并不很自信,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本性产生的。 |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式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不很严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
D.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还相当宁静的社会,他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有恢复的希望,这表现了他一腔复古的热忱。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
陈冲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和相当多的日本人,采取的态度是不认账、不认错、不道歉、不反省、不忏悔。这五个“不”,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典型实例。东京审判的时候,他们还不敢这样说,到了“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坚决”,从而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事实的历史判断。作为一种立场,这个历史判断从来没有改变过。看起来,这让编导陆川先生很着急,就在影片里设置了一个日本兵,让他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罕见地玩了一个“人性的觉醒”,并最终以自杀来表示——表示了什么呢?这就算是“谢罪”了吗?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采取的这种“五不”态度,确实让人着急——不过应该是替他们着急,不是我们自己着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与日本政府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但是对于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个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只对日本人重要。对日本人重要的事,应该让日本人去想,什么时候他们想明白了,真心地认账了,认错了,道歉了,反省了,忏悔了,我们宽容地予以接受就行了。从同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是不同的。对于日本、日本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再发生把原子弹投到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他们的“五不”态度,危险性正在这里。我们也要防止再出现“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但这个“情景”对我们和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我们要想的,是怎样才不会再次陷入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不会再次成为别人兽性发作时的宰割对象,不会成为“百人斩竞赛”的目标物。我们希望他们“不来”;但究竟来不来,最终取决于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来了也不怕”。他们自己不反省,倒由我们先假装变成了他们再代他们反省,算数吗?管用吗?
据说《南京!南京!》有两项“突破”,一个叫“人性”,一个叫“反战”。虽然这两个词语很时髦,但硬要拿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俩事儿,太离谱了吧?什么叫南京大屠杀?就是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在南京城内外,有30万个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发生于此前的南京保卫战,是另一个历史事件。那倒是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中国抗日将士,是不算在这30万人之内的。这30万被屠杀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平民,包括大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是真正的屠杀,根本不是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儿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我为鱼肉,人为刀俎,还去跟人家讲反战,讲人性,讲得下来吗?在南京大屠杀这个特定的事件中,这两个话题,只有“为刀俎”者才可以讲,“为鱼肉”者是没资格讲的。
面对30万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人被恣意杀戮奸淫,一个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感觉?面对30万这个巨大的、让人无比震撼的数字,一个中国人最痛心的应该是什么?不错,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我们打不过人家,我们今后要努力富民强国。但是这就完了吗?国有强弱,战有胜败,在世界历史中,一个国家弄到保护不了自己子民百姓的程度,南京大屠杀并非孤例,但是被杀害了那么多人,实属罕见。日军的极端残暴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一面,除了人口密度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们能不能少让人家杀掉一点?显然,这不能靠杀人者的“人性觉醒”,只能靠让杀人者付出更高的代价。代价高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得不少杀一点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抵抗——退一步,哪怕是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逃离——再退一步,出现过哪怕是无效的、但毕竟是有组织的抵抗或逃离。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教导我们要记取中国被侵略、中国人被杀戮的种种教训,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像“一盘散沙”。老师们也讲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没人再说这个话了。然而,这是进步吗?
不想中国人该想的事,却替日本人去想他们该想的事,是荒唐。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选自《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4期,有删改)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五不”态度,这也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的判断立场。 |
B.作者认为《南京!南京!》中那个自杀的日本兵,虽然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但仅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还不够。 |
C.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中,关于“人性”与“反战”两个话题,我们是没有资格讲的。 |
D.日本的“五不”态度,只对他们自己重要,对我们不重要,我们不必想,宽容地接受就行了。 |
E.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中的“情景”对于日本和我们是不同的,因为日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下列属于《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的一项是
A.影片再现了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的历史,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和痛心。 |
B.影片有两项“突破”,其中一项是“反战”,以引起人们反思我们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 |
C.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
D.影片设置了一个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却能“人性觉醒”的日本兵。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态建筑”如何“生态”
王泽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许多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而“生态建筑”,有人也叫它“绿色建筑”,则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关键的要素。我们经常提到或者听到“生态小区”、“生态建筑”,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些东西,它们又是如何实现“生态”的呢?
“绿色建筑”,跟绿化无关
许多人理解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似乎就是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建筑环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跟绿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中,美国的“LEED认证”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认证体系,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能源与环境的领先设计”。它追求的是在建筑的整个建造和使用期限内,在完成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小。而就像我们生活中看到的许多“高档小区”,种植名贵的花草,需要昂贵的维护费用,虽然看起来非常“绿色”,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反倒最不符合“生态建筑”的理念。
生态建筑的关键
显然,“生态建筑”也好,“绿色建筑”也罢,强调的都不是把建筑修得更漂亮、更气派。它的核心是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这一途径,对整个自然界实行生态保护。但是,追求方便舒适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生态建筑”也无法以牺牲建筑的功能为代价。比如,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为了降低能源消耗而强行不许使用空调,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这也不是“生态建筑”的目标。
实现建筑或者城市的“生态化”、“绿色”,高科技的应用是根本途径。比如说,如果大量使用透明玻璃,那么对自然光的利用率就会增强,从而降低照明用电。但是用玻璃代替墙,一方面需要玻璃的强度足够大,否则玻璃易碎的话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就无法保证;另一方面,需要玻璃的隔热效果足够好,否则对空调和暖气的需求就会增加,而这又会增加能源消耗。同时,生产强度和隔热效果满足要求的玻璃和生产普通的墙体材料相比,生产成本和消耗的资源可能会更高。只有把所有的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并结合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中的能源消耗,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可以说,“生态建筑”的评定标准,既然是“领先设计”,那么就会随着建筑材料和能源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建筑用于人,“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概念,也必将要通过人的努力和牺牲来实现。“生态建筑”鼓励节能的交通方式,如公交、拼车、自行车等途径,如果所有人都把驾车作为追求的话,建筑设计中为节能而做的所有努力都大打折扣;而节约与循环用水、分类回收废品等等这些,也都是要靠使用者的“生态意识”来保证的。
“生态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不应该是一个噱头,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应用与人类日益增强的生态意识的结合。当政府、社会和公众都对“生态建筑”的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有意识地去追求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会得到贯彻。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9期,有删节)下列关于“生态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建筑”,也有人叫它“绿色建筑”,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关键的要素。 |
B.“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建筑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跟绿化没有什么关系。 |
C.现在有许多“高档小区”,种植名贵的花草,虽然看起来非常“绿色”,反倒最不符合“生态建筑”的理念,因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 |
D.无论是“生态建筑”还是“绿色建筑”,它们的核心都是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这一途径,对整个自然界实行生态保护。 |
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的“LEED认证”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它追求的是在建筑的整个建造和使用期限内,在完成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小。 |
B.“生态建筑”也不能以牺牲建筑的功能为代价,因为追求方便舒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
C.,高科技的应用是实现建筑或者城市的“生态化”、“绿色”的根本途径。尤其在一些建筑材料方面。 |
D.“生态建筑”不是一个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应用与人类日益增强的生态意识的结合。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有些小区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态小区”。 |
B.“生态建筑”、“绿色建筑”都想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为了降低能源消耗不许使用空调也是合理的。 |
C.要想实现建筑或者城市的“生态化”、“绿色”需要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并结合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中的能源消耗。 |
D.要想实现“生态建筑”这一概念,就需要人的努力和牺牲,因此以后我们出行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形象鲜明、桐桐如生。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日班,后世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问。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糜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j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同治六年,京剧传到上海。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从原文看,下列有关对“京剧艺术”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 |
B.徽班进京标志着中国京剧艺术的正式诞生。 |
C.与其他地方剧种相比,京剧剧目丰富,表演艺术家、剧团、观众众多,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D.梅兰芳是第一个将京剧艺术介绍到国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京剧是在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的基础上,融汇、衍变丽来的,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
B.徽班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
C.徽班进京后,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即广泛吸收秦腔、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兼收并蓄,得以发展。 |
D.梅兰芳等名演员经常到上海演出,客观上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虽然已有200年的历史,但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剧种,也不过只是近五六十年的事。 |
B.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就全部将戏剧人物的忠奸、美丑、善恶给分开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
C.徽班之所以能够进京,是与当时北京的文化、政治、经济诸因素有关系的。 |
D.世界各地之所以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原因在于梅兰芳不断地对欧美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并取得极大成功。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若论对中国实际政治的影响之巨,则非法家莫属。所谓“百代都行秦政制”,便是对封建政治文化之本质的揭示。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最切合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们的需求,因为那时的社会充满血腥的征伐,各国为了在虎狼丛中图生存,唯有采纳刑赏并用的法家学说,不惜一切手段富国强兵才有出路。法家的特点有二,一是功利主义,如为了使军队成为虎狼之师,它规定按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评定军功,而军功可带来爵位、封邑等一切物质剩益;二是整体主义,它讲求步调一致,甚至不惜以鼓励告密和轻罪重罚等恐怖手段来消除乱源、维系稳定,因此漠视个人、草菅人命成为常态。法家学说在乱世最见效果,但等到天下安定后,统治者如果单纯用法家治国,却容易引火烧身。暴秦二世而亡,给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一个启示,即在施政过程中,诚实地违反道德或赤裸裸地作恶是危险的,必须用儒家、道家的面目将法家的内核掩盖起来,在被统治者的经验中投下道德的影像,给他们以幻想和期待,这样才便于巧取豪夺。“阳儒阴法”、“外道内法”就是这么形成的。
按照清末思想家谭嗣同的说法,“阳儒阴法”不啻为乡愿与大盗的结合,其必然结果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在先秦诸儒中,谭嗣同特别痛恨荀子,因为正是荀子援法入儒,开创了儒法合流的先河。秦国的李斯就曾跟随荀子研习帝王之学。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的是“权利之恶”而非“权力之恶”。在荀子看来,圣人治国的方法,不是依靠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仁义固然要讲,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防范、惩治之术。有作为的君主绝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与“阳儒阴法”相比,“外道内法”更具迷惑性,因为道家标榜清净无为,而法家则表现为刻薄寡恩。两者之间不是有天渊之别么?司马迁写《史记》,将老子与韩非子合传,这在常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学案。后世文人中,关注并研究这一学案者不少,但剖析得最深刻的恐怕是王夫之。王夫之认为,道家和法家的共同点在于以疑虑箝制天下。老子多机诈,教导君主虚静无事,处暗见疵。但机诈既兴,其末流必极于残忍。再者,君主欲无为,欲自逸,必以重用酷吏督责天下,将一切委于有为之法才能做到。到了近代,撰写《厚黑学》的李宗吾先生对此学案也有一些精彩的发挥,比如他说:“道家是法家的收敛状态,而法家则是道家的爆发状态。”如此论断让人称奇。
法家动辄言“法”,但法家思维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完全是两回事。在法家学说中,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君主本身是不会受法律约束的。君圭口衔天宪,言出法随。他的言辞就是法律,具有君临一切的威力。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则意味着无论何人郝必须遵循大家共同约定的法律。尤其是公权力,更要有明确的法律边界。滥用公权力,便是对宪政的亵渎,对法律的践踏,公民社会不能容忍这样的无知妄作下列对于法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法家学说诞生于战事频仍的先秦时期,它在消除乱源、富国强兵方面发挥了作用,迎合了诸侯国君主们的需求。 |
B.法家主张刑赏并用,一方面它以物质利益奖励军功,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它也采取恐怖的手段来维系稳定。 |
C.法家以严刑峻法督责天下,在乱世效果最明显,但天下太平后,如果还只用法家治国,那么就有可能危及统治。 |
D.法家所谓的“法”,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它不容许任何人亵渎践踏,所以需要由酷吏执行,钳制天下。 |
下列关于儒、道、法合流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道、法合流,掩盖了封建统治的本质,具有相当的迷惑性。 |
B.“阳儒阴法”“外道内法”都具有欺骗性,清代谭嗣同对此深恶痛绝。 |
C.法家刻薄寡恩,需借助儒家仁义的道德外衣,给百姓以幻想和期待。 |
D.封建统治要维持表面的虚静无事,必须靠严刑酷吏的有为之法 |
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刑赏并用的主张,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对中国实际政治的影响超过了其它学说。 |
B.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所以圣人治国必须依靠防范、惩治之术,以使得人人不作恶。 |
C.千夫之认为,司马迁意识到道、法两家在钳制天下方面有共同点,因此写《史记》时将老子与韩非子合传。 |
D.法家重“法”,主张极力发挥法律这一工具的防范、惩治作用;但同时它也重视对百姓的教化劝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