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下列关于这幅书法作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作品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
②该作品书体特点是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③作品中的书体广泛通行于汉魏时代
④该作品说明书法艺术长期有多种书体共存
| A.①③ | B.①④ |
| C.②④ | D.②③ |
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 A.建立欧洲共同体 |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
| 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 D.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阶级成分 |
1950年 |
1954年 |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
C.人民公社普遍建立D.“包产到户”广泛实施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 B.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
| 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 | 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 A.早期殖民扩张 |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 C.第一次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