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通电发展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6年12月3日
广州绅商易学清等11人联名通电提出,勿将广九路权许外人。
1907年11月11日
安徽铁路公司通电,力请自办浦口至信阳铁路。
1909年11月
湖北铁路协会等团体通电军机处、外务部等,申求该省境内铁路准予商办。
1911年10月12日
湖北军政府即发出10道通电,宣告武昌光复,并呼吁各省响应。
1912年1月2日
孙中山在南京发表《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1912年4月29日
南京留守黄兴通电,倡导“劝募国民捐,以减少外债之输入”。
1919年2月
北京等地社会团体即纷纷通电,要求公布并废除中日间所定各项密约。
1919年5月22日
成都高等师范全体学生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慰留辞职校长,惩办卖国贼。
1919年8月2日
少年贵州会通电称:“敝会虽地处僻隅”,但“责无旁贷”,各项行动“务期达到目的”。
1935年3月2日
蒋介石通电倡导发展体育运动:“查运动为锻炼国民体魄,以达成强种救国重要工作之一。实应极力提倡,普遍发展。”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等主张。
1936年12月19日
中共发表《对西安事变通电》,呼吁各党各派,共赴国难。

 
——摘编自夏维奇《“政治之利器:通电与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电产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电发展的方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五 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
(4) 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材料:
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一则新华社短讯:“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费·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教授和夫人。会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外交辞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出版后,人们从中发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多次阐述。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做了明确的论述。
请回答:
(1)A.(文科生做)1979年11月邓小平的谈话为什么没有受到重视?谈谈你的推测。
B.(理科生做)1979年11月邓小平的谈话的历史背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辟,它的标志是什么?
(2)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再次谈论这些问题起到什么作用?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你认为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吗?说说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严复:“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自秦以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强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 “然则及今而弃吾君臣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则?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彼西洋之善国且不能,而况中国乎?”
材料二孙中山:“目前中国的制度以及现今的政府绝不可能有什么改革,也不会搞什么改革,只能加以推翻,无法进行改良。”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不仅共和政体完全适合于中国,而且苟有豪杰之士起而倒清虏之政府,代敷善政,约法三章,慰其饥渴,庶爱国之士可以奋进,进取之气可以振起也。”
材料三陈独秀:“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严复的政治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进步性?
(3)A.(文科生做)结合材料分析,陈独秀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有何进步?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深化?
B.(理科生做)陈独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了什么事情?举起什么旗帜?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本。及其长也,不进之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朱熹《大学或问》
材料四“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在修养论上的主张。
(4)根据材料四说明顾炎武在治学上的主张。

材料一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2009年1月21日,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宣誓就任美国国务卿。
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3)材料三中的人物,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能否出现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