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   )

A.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
B.标志着革命派建立了五族联合政权
C.是对列强瓜分中国企图的有力反击
D.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咨文中说:“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这里,美国对“把其意志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

A.罗斯福新政 B.新经济政策 C.“冷战”政策 D.“孤立主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样。”这种想象出现是因为()

A.欧洲人仇视美元霸主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欧元的流通动摇了美元地位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崩溃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二战后,共经历了三次大调整。这三次调整的共同影响是()

A.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引发了三次科技革命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引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采用艾哈德博士的经济改革方针,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其理论依据是: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德国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趋势加强 B.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加强
C.二战后,德国政治民主趋势更加明显 D.,德国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