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宪政改革是真诚的,那种指责宪政改革不真诚和拖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站不住脚的,只是代表了革命党人和一部分激进的立宪派人士的意见……作为一场“传统内的改革”,清政府所认可的宪政概念含有维护过去的传统和王朝统治的企图,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一个相信自己还有足够的权威“钦定”宪法和国会的王朝来说,维护自身权力的企图自然是其最本质的目的。
——梅恩伯格《中国立宪政府的出现1905——1908》
材料二 然而,当时中国立宪派士绅精荚们,为了仿效日本的“立宪”。却走到英国式的“民定立宪”模式上去了。这是一种分权化的、用宪法限制王朝政府权力的自下而上的立宪运动。清末激进立宪派士绅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立宪可以致国家于富强之途,要立宪,就要学英国,因为英国自下而上的民定宪政,才是货真价实的立宪。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廷与立宪派在“立宪”问题上的分歧及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5年宪政运动骤然高涨的直接原因及清末宪政改革的实施效果。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1929—1933年美、法、德、英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统计表,表格说明的问题是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8.2%
40.6%
28.4%
16.5%
8.4%


①经济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争夺
②各国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减弱
③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④美国和德国遭受的破坏程度最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我们今天应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概括归纳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思想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它是核心就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据此回答:
(1)你认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其必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中国现代化运动第一次大规模实践是由地主阶级中一个派别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你认为这一实践的积极作用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现代化的探索方面,从政治现代化的层面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各自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辛,最终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大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明大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