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②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家训》)孟子和朱熹都强调交友要重视一个字,那就是
针对交友,我们从孟子和朱熹的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啃之,豕将拱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①,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②,南北宋之悲耳③!以无棘刺之故也。
(郑燮《题丛兰棘刺图》
【注】①[韩、彭、英]即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员大将韩信、彭越、英布。②[幽并十六州之痛]幽、并指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五代时,后晋石敬堂把幽并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自称“儿皇帝”。 ③[南北宋之悲]指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又被元灭亡的事。
2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出自苏轼的《》。
23.苏轼作画,常以“兰”喻_________,以“棘”喻_________。
2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小人看来,“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就像“荆棘”一样不可除尽。 |
B.“兰”生长在深山,有了“荆棘”的护卫,就不会受到野兽、樵夫的伤害。 |
C.汉高祖杀了韩、彭、英等良将,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 |
D.国家如果没有坚强的守卫,就会有“幽并十六州之痛”和“南北宋之悲”。 |
25.本文列举秦汉与五代两宋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6.作者画《丛兰棘刺图》,题材与苏轼相同,意图却不同。请比较两人的创作意图,并作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君召先生而卜相()(2)中山以拔()
(3)什九在外() (4)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
18.把下列句了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⑴李克趋而出⑶以耳目之所睹记
⑵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⑷五者足以定之矣
A.⑴⑵相同,⑶⑷相同 | B.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
C.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D.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
20.李克认为魏文侯肯定以魏成子为相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16.4)
24.结合《论语》中这段文字的内容,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如何对待损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八骏
(明)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士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 选自《郁离子》)
【注】①厖(máng):通“尨”,杂;乱。此指杂色。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企及,赶上 B.齿:谈到,提及
C.阙:通“缺”,补缺 D.右:袒护,偏袒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 B.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C.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 D.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19.下列句子中,与“乃参以外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B.我乘舆之骖服也。
C.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D.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会见西王母和讨伐徐偃王,垂名于世。而夷王之马因为不事戎、养尊处优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致使天下萧条冷落。不同的结局可谓对比鲜明,褒贬尽显。
B.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形象而又深刻。马的优劣以产区分为四类,而天闲之马、内厩之马白白地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却百无一用,而有用之马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变得灰心懈怠。这种以出生地为选马的标准,荒唐而又愚蠢。
C.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将严肃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予以揭示。在战事面前,养马人之间互相推诿,夷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承诺一视同仁,但养马人争斗不断,各自为政,落得空欢喜一场。这段细节描写可谓丰富、饱满。
D.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通篇讲的是“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寓言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2)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起:起居
B.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因:利用
C.欲以彰君之短彰:显扬
D.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殆:几乎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高允“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的一组是()
A.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B.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
D.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反对大兴土木,认为已有的宫室已经足够用了;即使要有所修建,也应该慢慢来, 不能仓促草率,因为这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
B.高允经常进谏,有时语气痛切,魏高宗常常让身边的人避开而单独接见他。因此,高宗曾对群臣说,我知道高允的过错而天下人都不知道,但我仍然不能不说高允是忠臣。
C.跟高允一起被朝廷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经被授予大官、封了侯爵,部下也有不少人做到刺史等高官,但高允却并不看重这些,朝廷要授予他高官,他还坚决拒绝,不肯接受。
D.游雅认为,史书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那些心地偏狭的人或许不会相信,但他们若看到高允喜怒不形于色,就会相信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
译文:
(2)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
译文:
(3)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