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工业化的实现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民族独立富强 | D.实现民主政治 |
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 )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 B.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
C.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 D.制订经济发展计划 |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 B.辛亥革命中 | C.义和团运动中 | D.新文化运动中 |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 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 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