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优者胜,劣者败。……抵抗外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积极的,这种方法就是振起民族精神,求民权、民生之解决,以与外国奋斗。二是消极的,这种方法就是不合作。不合作是消极的抵制,使外国的帝国主义减少作用,以维持民族的地位,免致灭亡。”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①与严复的思想一脉相承
②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③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④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④ |
下图是某位科学家发现并验证相关定律的实验装置,这一发现为推动人类进步做出开创性贡献。这位科学家来自
A.德国 | B.法国 | C.美国 | D.英国 |
《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该论述
A.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
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 |
C.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D.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
表是1854 -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状况表。它表明英国
种类/项目 |
原材料 |
食品 |
工业制造品 |
进口贸易 |
61% |
33% |
6% |
出口贸易 |
7% |
8% |
85% |
A.工业化程度高 B.垄断世界贸易
C.国内资源严重匮乏 D. 国内市场大幅萎缩
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写道:“雅典民主的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权利并没有分散到个体手中,而义务也不是一个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国家来推行的。事实上,他们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判断,在雅典
A.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
B.法律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
C.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 |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权利受到限制 |
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其主要目的在于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
C.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