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 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材料三 简而言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还是我们的革命任务。
——《毛泽东书信集》
材料四  据统计,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不足之处
学习内容
实践活动
最主要影响
第一期
机器上
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第二期
制度上
政治制度

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期
文化上
思想文化

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根据材料三所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1953——1957年中国在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材料四所反映情况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俄国二月革命 戊戌变法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时代的灵魂,更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我宁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
材料二

材料三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他还提倡天赋人权的学说。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隶属于哪一部英雄史诗?该史诗是研究哪一地区的重要史料?
(2)材料二图片中的两位人物是哪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代表?当时广为流行的思潮是什么?这一思想文化运动斗争的矛头直指欧洲封建社会中哪一统治阶层?
(3)材料三中的孟德斯鸠是哪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三权分立”思想进行最早实践的是哪个国家?材料二、三两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4)材料四中名画的作者是谁?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开天辟地的大事。某班级围绕这两件事开展了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四种课外学史的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成学习卡片,现请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看图学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1)写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以及历史意义。
方式二:咏诗学史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请回答: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方式三:赏乐学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3)举一例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战役。请你为同学们再推荐一首抗日歌曲。(写出歌曲名称)
方式四:识物学史

(4)标语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此时集结在泰州的人民解放军正在准备什么战役?
领会与创新
(5)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两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综合探究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各自调整经济体制,形成了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斯大林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罗曼·罗兰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四 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
材料五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
(1)据材料一和材料四,说说列宁与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什么?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列宁的“途径、方法”和罗斯福的“试验”各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创造”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并概述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5)依据材料五,概括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6)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对苏联这种经济模式的学习和借鉴,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什么作用?

历史时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并给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造成极大影响。请你乘上时空穿梭机穿越时空隧道,根据所给信息完成下表。

(1)1939年9月1日德军对________发动了突然袭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______________,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二战规模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________,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使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__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正式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________会晤,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这次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导致战后出现两极格局。
(4)二战后初期,美国采取了以___________为中心的“冷战”政策,1947年___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为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又实施了________计划、组织建立了______________组织。
(5)西欧国家为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密切合作,在_____年成立欧共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___经济大国,西欧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年谱实际上是社会和经济的缩影,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广阔场景。以下三则材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的年谱片段:
材料一:1921年 28岁
7月23日至8月初,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周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1935年 42岁
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材料三:1945年 52岁
8月,作为主要成员,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材料四:1949年 56岁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月1日,主持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这些材料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年谱片段?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是哪次会议?请你简要评价这次会议。
(3)材料三中所说的“较量”是指什么事件?
(4)与材料四相关战役的重大战役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