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今年中国将在胜利纪念日9月3日举办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展示国威军威。并邀请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外国首脑观礼……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一杰尼索夫向大公报披露,一个由60名中国军人组成的代表团将赴红场参与阅兵,他并称已经得到初步确认。”
——新华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1分)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请任举抗战时期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2分)
(3)材料三中中国同俄罗斯互邀出席对方的阅兵仪式有何历史渊缘? (1分)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总结历史的教训,你认为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时候应坚持怎样的原则?(2分)
追求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人们至今没能解决的难题。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1分)这场战争给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团结就是力量”,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具体事例,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没有再发生大规模世界性战争,但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请你举出两次局部战争的名称。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魏主”指谁?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哪一方面的改革?“北语”指哪一民族的语言?
(3)“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4)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看下边三副图,回答后面的几个问题。
仔细看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人物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大臣,你知道他是谁吗?
(2)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推行了什么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3)结合图3说明汉武帝为强化这一政策还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是谁说的话?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哪些主要贡献?
(3)以上材料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指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让我们沿着科技的发展轨迹,结合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有关史实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知识再现】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把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结合后在动力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2)三次科技革命中,得到发展或大规模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各举一例)
【能力提升】
(3)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历史感悟】
(4)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说明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