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权:权宜,变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上使外将兵 |
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C.虽愈利,后无复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D.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肉食者谋之 |
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B.皆以美于徐公 |
C.虽不能察,必以情 | 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翻译句子。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 的君主。
古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余因得遍观群书(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寓逆旅(4)烨然若神人翻译句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课文第一段写自己幼年、成年求学经历,采用夹叙夹议手法,情意恳切,语重心长。 |
B.“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等句,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一心向学的精神。 |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等句,主要是突出老师的严厉。 |
D.本文写作特点是善用对比,从中得出结论:是否学业有成,关键在于是否专一刻苦。 |
用 / 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益慕圣贤之道(2)余立侍左右从全文看,作者最终能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儒的原因主要有哪两点?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概括时必须引用原文词句)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乃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但当涉猎()(2)蒙乃始就学()(3)即更刮目相待()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选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
A.动作描写 | B.心理描写 | C.语言描写 | D.神态描写 |
《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天资聪慧,最终成为普通人。《孙权劝学》中的吕蒙由“吴下阿蒙”,后来令人“刮目相待”。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②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朝:早晨。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三旦立市 (天) | B.往见伯乐 (派 ) | C.去而顾之 (离开) | D.人莫言 (没有) |
翻译句子: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 B.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C.贤于材人远矣 / 受于人者不至也 | D.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后来变成“泯然众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答),作者通过仲永的事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廿二日天稍和②冻风时作③ 柳条将舒未舒④ 呷浪之鳞 ⑤风力虽尚劲
⑥波色乍明⑦以游堕事⑧而此地适与余近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 | B.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C.罍而歌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D.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
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湖中人/鸟声俱绝 |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解释下列字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茗:罍:蹇:
相同之处:选文第二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