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原子学说 | B.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
C.提出分子学说 | D.发现氧气 |
已知:C(s)+H2O(g)=CO(g)+H2(g)△H=a kJ/mol,C(s)+O2(g)=2CO(g)△H=-220 kJ/mol,H-H、O=O和O-H键的键能分别为436、496和462 kJ/mol,则a为
A.-332 | B.-118 | C.+350 | D.+130 |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 + 3Y(g) 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反应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c1∶c2="=" 1∶3 | B.平衡时,Y和Z生成速率之比为3∶2 |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 D.c1的取值范围为0< c1< 0.14 mol•L-1 |
已知:锂离子电池的总反应为:LixC+Li1-xCoO2C+LiCoO2,锂硫电池的总反应为: 2Li+S
Li2S。有关上述两种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锂离子电池放电时,Li+向负极迁移 |
B.锂硫电池充电时,锂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
C.理论上两种电池的比能量相同 |
D.上图表示用锂离子电池给锂硫电池充电 |
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Cu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Cu+2H2SO4(浓)![]() |
B.含氟牙膏防治龋齿的化学原理:Ca5(PO4)3OH+F-![]() |
C.用0.100mol·L—1的NaHSO4标准溶液滴定Ba(OH)2溶液,酚酞做指示剂,接近滴定终点时的离子反应:H++OH-![]() |
D.次磷酸(H3PO2)为一元酸,与NaOH溶液反应:H3PO2+OH-![]() |
在一定条件下,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反应时间/min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c(N2O)/mol/L |
0.100 |
0.090 |
0.080 |
0.070 |
0.060 |
0.050 |
0.040 |
0.030 |
0.020 |
0.010 |
0.000 |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注: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2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c1、c2均表示N2O初始浓度且c1<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