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话“扇”
扇子起源于中国,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了。扇,古称箑(shà),《说文》:“箑,扇也。”古代“箑”、“扇”并称,《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历史上,扇,也称作“五明扇”。
扇子起始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扇子起源于虞舜时代,晋人崔豹《古今注》记有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
以《尔雅》中记载的“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来推测,早期的扇子应是长方形的苇编物,到了殷代,扇子就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野鸡的尾羽制成的,故“扇”字里有个“羽”字。最早扇子不是用来要取凉的,而是作为帝王礼仪之具,或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用的,故称作“障扇”。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扇风取凉,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深受人们的喜爱。东汉时,有人将羽扇改用丝、绢、绫罗之类织品制作,扇面上还绣上花朵图案。
④扇子在我国是一种文化,并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扇子的“家族”非常庞大,有几百种之多,但又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扇,不能折叠;另一类是折扇,可以敞开收叠。
⑤“平扇”应该是不能折叠的扇子的总称,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称作“合欢扇”。历史上平扇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的多种形式,然后用木、竹、骨等材料做成把柄。
⑥在平扇的扇面上书写绘画,最晚是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了,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南宋时期,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了一种时尚,收藏盛行于世,到了明清时期此风更甚,扇子几乎成了文人雅士的必携之物。
⑦折扇(如图),最早叫作“聚骨扇”、“聚头扇”、“聚扇”、“撒扇”,后来叫作“折叠扇”、“摺叠扇”、“折迭扇”。说起折扇,多数学者认为在宋代就出现了。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内中对折扇有过较为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素青,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宋人邓椿在其《画继》中称赞折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这种由使臣进贡折扇的仪节,从宋代一直传至明代。
⑧扇面装裱,形式多样,但大体分为四种:一、将其装裱成条幅、屏条、中堂、镜片,作悬挂观赏之用;二、将其装裱成册页,主要是作以收藏;三、配上扇骨,拿在手中把玩观赏取凉;四、一种专门为了陈设、观赏或展览,虽是扇形,但比普通扇子大出几倍或若干倍,相当于大幅的作品。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理顺序 | B.空间顺序 | C.逻辑顺序 | D.时间顺序 |
下列对第⑧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分类别 | B.举例子 | C.下定义 | D.打比方 |
下列对“扇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箑”“扇”并称,舜帝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制作了“五明扇”。 |
B.扇子最早作为帝王礼仪之具,或外出巡视时用于遮阳、挡风、避沙,称作“障扇” |
C.扇子分平扇和折扇,在我国扇是一种文化。与竹文化、基督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
D.“平扇”不能折叠,如“纨扇”“ 团扇”等,平扇多用木、竹、骨等材料做成把柄。 |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早期“以苇曰扇”,到了殷代,扇子用雌野鸡尾羽制成,故“扇”字里有个”羽”字。 |
B.东汉时,有人将羽扇改成用丝、绢、绫罗之类的织品制作,扇面还可以绣出花朵图案。 |
C.最晚在魏晋时期就有人在平扇的扇面上书写、绘画,王曦之就曾为老妇人题写扇画 。 |
D.折扇“展之广尺,合之止两指许”,因精致典雅,宋代即有给属国进贡折扇的礼节。 |
判断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
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
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
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云。()
太阳也带着地球和其他行星以每秒十九公里的速度飞奔。()
课内语段阅读
①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它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汹涌的热浪不断地从这些大火球吐出来,射向广漠的宇宙空间。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即使是最坚强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②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③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白金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那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这样的小星星发出强烈的炫目的白光,它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摄氏度。
④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的恒星,这些恒星像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太阳的密度是水的1.4倍),表面温度也不十分高,只有几千摄氏度。
⑤恒星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用“||”在文中给这几个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意思。
。本语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第①段中“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这一假设的科学实验有什么作用?(2分)
。第②——④段在说明恒星时是按什么分类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要从“很大很大”的“星星”说起?
。“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句中的“真空”为什么要加引号?“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之后,新的政权建立之前,伊拉克的社会基本处于权力的真空状态。”一句中“真空”的含义是什么?
说说第①段中划线的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第②段末句(划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选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吐( ) ( )
空( )( )
骨( ) ( )
量( )( )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1)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闹,愈加精神。
(2)①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②朝开夕谢,只有一日。③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④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⑤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⑥花瓣苏醒似的,徐徐的,向外张开,开大了,开圆了……⑦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的注视下,迅速完成。⑧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⑨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就收缩起来。⑩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成熟了的花蕾。
(3)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看,它们总是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4)人们还注意到,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5)太阳花的欣赏者们,好像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世界。他们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哪个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啊!
(6)太阳花给予的启示,无疑是有益的。(《种一片太阳花》)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偃旗息鼓________________②意懒________________语段(1)探究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为什么还要写“牵牛花”和“美人蕉”?
给语段(2)用“//”划分层次: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语段(3)中“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一句写出了“太阳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看,它们总是灿烂多姿,生机勃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4)写出了“凋零的太阳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综观所选语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语段(6)所说的“太阳花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
对“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哪些呢?(请摘抄原文关键句子)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临放寒假的前一天,班里每人发一套课外读物。查老师在发书前告诉大家,有一套书是破损的,他不知该把那套书分给谁。
②一时间,班内沸沸扬扬,有的建议摸彩;有的建议每人补贴5分钱给受损失的人;那个善于运算的陈应达还计算什么概率;有的女生则大喊:上帝保佑。贾里听烦了,霍地一下站起来:“分给我吧。”
③其实,那套书只是书脊上擦破一点,属于轻伤,用个纸一包就解决了——这值得大惊小怪地出谋划策吗?
④贾里没想到区区小事却引起大轰动,先是学校广播站立刻广播了这则小故事,紧接着,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他被大家选为“今日明星”。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给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了不起的大事。
⑤“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贾里对爸爸说。
⑥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
⑦不过,父亲说贾里长大了。至于长大或是不长大贾里不在意,反正,他尝到一种很特别的滋味,甜酸苦辣全有。解释文中词语:
沸沸扬扬( )
出谋划策( )
可歌可泣( )
鸡毛蒜皮( )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反映出这些同学_____________的心理,而与“贾里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__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出贾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选文第③段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对着大山喊:“你好——,我来看你来了——” |
B.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
C.不说这倒罢,不然贾里不会气得那么凶——如果说需要设计师他心服口服,连个剪线头都不信堂堂的贾里? |
D.经理没复信,但那家服装厂的劳动工资科来了封信,约他去面试——那经理还是识人的,因为信中的贾里吃苦耐劳、不计报酬,只为了培养坚毅的头脑…… |
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话的意思可以对应语段中的哪句话?
“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给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了不起的大事”一句中“贾里弄不懂”,你能替他解释吗?
联系生活实际,请说说第⑦段写贾里“尝到一种很特别的滋味”,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