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幕的正式开启,人们对其历史更加关注。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史实与结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
A |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
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
B |
丝绸之路通到安息 |
说明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只达两河流域 |
C |
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内地 |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 |
D |
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
因只运输丝绸而得名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做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这几句话皆出自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之口,这位帝王是谁?他的统治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结合材料一,说说看这位君主意识到了什么问题?
(3)材料二中的“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分别是什么含义?在他统治时期被重用的大臣有哪些?
(4)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材料四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写出他统治时期与各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综合实践题
材料一:“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意思是: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出神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时,作为人民的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可以。
——《贞观政要》
材料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胡锦涛
(1)材料一中的《贞观政要》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的为政情况?
(2)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3)列举这位皇帝的三项治国措施。
(4)比较两则材料,不同历史时期的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共识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1)上述引文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抗元将领?
(2)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列举结束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杰出的首领。
(3)元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置什么机构?元朝时民族融合加强,形成了新的民族是什么?
唐朝时期一位著名的皇帝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 这段话最早是出自谁的名言?
(2)他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3)“以人为镜”中的人指谁?他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宋朝初年,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分析南宋时我国经济中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从哪里转移到哪里?)实现这种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
⑵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分别列出一项)
⑶分析材料和所答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或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