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2 分)
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2 分)
品读第⑥ 节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2 分)
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3 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不得出现真实姓名,50 字左右)。(4分〕
宣德炉
①宣德炉从宣德时期开始烧造,一举成功,此后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以至于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这一点跟景泰蓝一样。今天没人会咬文嚼字地说“送你一对掐丝珐琅瓶”,都说“送你一对景泰蓝瓶子”。景泰蓝是在景泰年间发扬光大的,宣德炉则是在宣德年间达到顶峰,名气大。
②宣德炉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铜材料冶炼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铜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后只能剩四两。这四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十六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
③过去做炉都是用翻砂法,宣德用的是失蜡法。历史上铸造青铜器用过失蜡法,但没有做过炉。而宣德炉用的是失蜡法,较之翻砂法,铸好的炉变得非常光洁好看。有人认为宣德炉铸好以后,还有专业的人给它上色。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上色就是把颜色刷到上面,而是用各种方法使炉身呈现一种自然的色泽。都有什么色泽呢?石青斑、朱砂斑、葡萄斑等等。
④宣德炉里除了精炼铜外,还有锌、锡、银、金。史料非常清楚,当时进贡风磨铜的单子上明确写着含有黄金。今天用科学的方法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一测试就知道了。最简单的测试是用比重,黄金的比重非常大,铜的比重大概是黄金的三分之一。
⑤我听一个老师傅跟我说,最好的宣德炉的含金量大约是3%。我曾经买过一个宣德炉,特别沉。我很高兴,直接上菜场找了个普通的秤一约,八斤四两,也就是4200克。我乘上3%,大概是126克。你想,这样一个香炉里如果含126克黄金,那质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对衣料比较熟知,如果纯棉的衣料里加3%的毛,质感马上得以改观;如果纯毛的衣料里加3%的化学纤维,它可能变得不易起褶。古人显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我认为好的宣德炉里一定含金,一加上金,就不容易生锈,而且颜色明显跟普通铜器拉开了距离。宣德炉名气大的三个原因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炼料佳 | B.色泽自然 | C.工艺特殊 | D.含有合金 |
下面说法与原文符合的一项是()
A.宣德炉就是宣德时期烧造的一种铜炉。 | B.好的宣德炉里一定含金,含金量越高越好。 |
C.宣德炉铸好以后,还有专业的人把颜色刷到上面,给它上色。 | |
D.宣德做炉用的是失蜡法,在当时是做炉工艺的首创。 |
根据文中的意思,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铸成后的宣德炉色泽自然,晶莹温润,透着珠光宝气,明末清初冒襄在《宣德炉歌注》形容它说:“宣德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嫩可掐。” |
B.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越高。有人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德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级重量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三斤的高数倍。 |
C.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因此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对此,喜欢收藏的苏轼总结了几点鉴别宣德炉的方法:包浆温润,色泽自然、柔和,宝气内蕴,铸工质量平均精致,质地细腻,浑厚古朴,磨损自然均匀,款识结构严谨,字体规整。 |
D.“雪花金”是宣德炉上的一种色斑,有人认为这并不表示铜质中一定含金,因为就算铜中加入金,炼出的成品也不可能呈金和铜分离的状态。有些宣德炉比重是比铜大,但这也不足以说明炉中含金,有多重金属的比重都大于铜,这些炉的铸造中有可能是加入了其他比重大的金属。 |
家里养着月亮
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
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
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
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
⑤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
⑥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
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
⑧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
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
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
11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
12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下列对象的特点。
(1)停电之夜,我们在阳台所见之月:
(2)发现“家里养着月亮”的女儿:从修辞的角度,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表达出作者对夜空的情感的。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请从文章的中心的角度,谈谈你对文中1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请结合文章第9段“我”和“女儿”的不同的表现,说说生活在慵杂繁忙的社会中的我们如何才能发现生活的美。
梳头的学问
①每天梳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为什么古人总是说要天天梳头?因为梳头实际上就是在梳经络。
②您看头的侧面全是胆经,有20多个穴位,您都不用找,就这么一梳,哪块有点疼,就证明哪块有阻塞,您就反复地揉它,不知道那个穴位叫什么名字没关系。因为您一梳头,胆经上的20多个穴位就全部“一网打尽”了。
③开始杭头的时候,您会发现,长期头痛或者胆囊不好、有乳腺增生这些胆经阻塞方面问题的人,头上一定有相应的阻滞点。经络是连着的,下面有堵的地方,它上面也堵。所以您这么一梳,就会发觉某处有疼的地方,用大拇指一点一操,会发现里面还有一些结节、疙瘩之类的东西,这时,您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揉开了。
④每天杭头多少次为好呢?坚持每天300次就非常好了。有人说我有的是时间,梳3000次怎么样?那当然更好。头不怕多梳,您就记住,多梳头好处大了。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气血都是奔着头上来的,头就怕堵住了,一堵住什么心血管疾病、脑梗塞之类的问题就全来了。您把头多梳梳,头部一清爽,这些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所以梳头是能消百病的妙法。
⑤有人说:“我不敢梳头,因为头发本来就少,还老掉。”我说:“越是这样的人,越得多梳。为什么?,您别怕掉头发,因为,凡是用手指头一梳就掉的头发,它根本就是在头上面浮搁着呢!您不动它,睡觉起来后也是一床,您不如干脆先给它弄下来就完了,剩下的头发就个个都是精英了。这就跟种花似的,您得把那些枯叶剪下去,别让它也跟着一块吸收营养,最后剩下的那些才是茁壮的。”
⑥还有人说:“我也不敢梳头,我一梳头就白花花的跟下雪似的,全是头皮屑,没法梳。”他觉得越梳头皮屑越多。其实,如果能坚持每天梳头至少300次,连着梳1周,您再梳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没什么“雪花”了,而且梳完以后会看到满手都是油污污的。这说明您把堵塞在毛孔上的这些黑油(中医讲的湿气、痰浊)给梳出来了,这样当然就不长头皮屑了。
⑦梳头不但可以治疗脱发和头皮屑,还具有保健作用。当头发浓密起来后,就证明您的气血越来越足,肝肾的功能提高了。另外,有的时候我们想补补肝、补补肾,但有时直接补不到,效力达不到这个地方,怎么办呢?“诸病于内,必形于外”,人体的里面和外面是有通路的。谁是它的通路?头部就是它的通路。您经常杭梳头,就跟肝肾通上了。人不可能头发很浓密而肝肾却很弱,这是绝不可能的。头发浓密了,肝肾的功能也就提高了,这是一体的两面,只要提高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提高了。
⑧梳头时,除了头两侧,正面也要全梳。头的正面是膀胱经,是专门抵御风寒的。有的人经常容易感冒,就是风寒老进来的原因。您把膀胱经多梳梳,就不容易感冒了。还有的人总觉得头晕,脑供血不足,什么原因?是督脉堵塞住了。督脉这条中间线,下至尾骨,与肾经相通,上行巅顶百会穴,如果时时保持通畅的话,您就会越梳越精神。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最主要目的是()
A.告诉读者不要小看梳头。 | B.提醒人们梳头能够发现病症。 |
C.介绍梳头的重要之处。 | D.强调梳头具有保健作用。 |
对梳头的学问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A.梳头是梳经络。 | B.梳头能够治好心血管疾病、脑梗塞等疾病。 |
C.梳头可以治疗脱发和头皮屑。 | D.梳头具有保健作用。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梳头实际上是在梳经络,头的侧面全是胆经,有很多的穴位,一梳头,哪块疼就证明哪块有阻塞。 |
B.头上有阻滞点说明经络出现了阻塞,人的某个部位就会有些问题。 |
C.坚持每天梳头至少300次,连着梳头1周,把湿气、痰浊给梳出来,就能治疗老掉发的毛病。 |
D.头的正面和侧面分布着不同的经络,梳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效果。 |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来自填过的小雪花
文/积雪草
今天早晨,隔壁病房那个9岁的女孩走了,听说她和麦加得的是一样的病。她很瘦,很苍白,但很快乐,可是还不到一个星期,她就走了。她的妈妈像疯了一样,呼天抢地,可能整个大楼里的人都听到了吧!
麦加想喝水,却忽然发现妈妈不见了,他下床四处寻找,看到妈妈躲在走廊拐角的地方,偷偷地用纸巾擦眼泪,麦加知道妈妈是怕自己看到,所以只能躲在病房外面偷偷地擦眼泪。
麦加一直以为,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最能干的人,她的胸膛最宽广,她的怀抱最温暖,所有的难题到了她手里都会迎刃而解;可是今天妈妈哭了,哭得很伤心。妈妈可能是想到他了吧?
……这个问题让麦加无比纠结。
有一天,他随手拨了一个号码,然后对着电话说:“爸爸,你怎么这么久不回家?我想你了。”电话那端,一个男人愣了一下,然后回他:“孩子,你打错了。”
挂了电话,他吐了一下舌头,心兀自有些跳得厉害。打电话骚扰人家,还恶作剧地叫一个陌生的男人爸爸,他是第一次干这种蠢事。妈妈说,爸爸出差去了。其实麦加知道,自己没有爸爸,他出生没几天,爸爸就去世了。妈妈怕他自卑,所以对他撒了谎,他知道妈妈心里苦,所以假装不知道,可是假装这活儿,真的很辛苦。
麦加第二次给那个陌生的男人打电话,那个男人有些不耐烦,他说:“我都说了,我没有孩子,我还没有结婚,你一定是记错电话号码了。”放下电话,麦加有些抑郁,他想找个爸爸,看来这事挺难。
麦加第三次给那个陌生的男人打电话,不等他开口便赶紧说:“爸爸,我生病了,住在医院里,你能来看看我吗?我想你。”电话那端犹豫了一下,然后问他住在哪家医院几号病房。
(1)隔天,天晴了,阳光照射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麦加倚在床头,等待吃药打针化疗,等待的间隙,他拿出手机准备给那个陌生的爸爸打电话,谁知这工夫,病房的门开了,那个陌生的男人和妈妈一起走进来。
他坐在病床边,摸着麦加的头,有些拘谨地说:“儿子,听说你病了,我从外地赶回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他手里拿了一个硕大的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童话书,漫画书,故事书……
麦加跟妈妈说:“你先出去,我跟爸爸说几句话。”妈妈摸了摸他的头,然后转身出去了。
其实,这个陌生的男人他认识,他在他们学校旁边开了一家书店,人长得老帅了,更重要的是心眼好,同学们去买书,他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大家都很喜欢他。要命的是,麦加认识他,可是他不认识麦加。
麦加对他说:“我生病了,好的概率不大,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放心的就是我妈妈,她看上去很坚强,其实她的内心很柔软,需要人照顾。我觉得你人好,想让你当我的爸爸,替我照顾我妈妈,可以吗?你考虑一下,别急着答复我。”
男人哽咽起来,他说:“儿子,我答应你的要求,不过你也要答应我一件事儿,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你妈妈可以没有我,但是却不能没有你。”
开书店的叔叔答应了麦加,他答应替他照顾妈妈,麦加咧开嘴笑了。这是冬天以来,他听到的最温暖最开心的话。
(2)窗外,一朵一朵的小雪花儿,晶莹剔透,漫天飞舞。他想,自己也是一朵来自天国的小雪花吧?被这世界的温度融化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3期)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仿照下面文字示例,在后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故事的开端:隔壁病房的女孩去世后,得了同样病的麦加看到妈妈无比伤心后,心里很难过。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结局:陌生男人不仅来看望了麦加,还答应了照顾麦加的妈妈。文章为什么要插入“其实,这个陌生的男人他认识……可是他不认识麦加”这一情节。
文章除了叙写故事外,还有景物描写,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任意选择一处回答。
读了本文后,你觉得麦加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阅读理解
(一)阅读《春》节选,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甲】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甲段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甲文的描写顺序是;乙文的描写顺序是。
乙文写雨景,为什么还要描写人的活动?
选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怎样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