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在哪里?一位学者比较研究近代英法两国时代发现:“英国正在走向自由主义、国会统治和进步;而法国则不断加强贵族政治,‘封建主义’以及浪费――简言之,加强旧制度”“英国是宪法国家而且相对自由一些,而法国却是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的国家。”这位学者进而得出的结论是( )
A.自由主义是英国崛起的前提 |
B.国会统治和进步是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
C.宪法为英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
D.制度变革是崛起的主要动力之一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得拉克曾这样讲过说:“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通过这则材料能说明()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然坚持自己宗教信仰 |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 |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
D.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
修昔底德认为正确的政策是由好的领袖制定的,而极容易被煽动起来的民众情绪只会将国家引向灾难。亚里斯多德主张应使一少部分贤人从事军事、政治和宗教事业,而其它人则去种田和进行别的生产活动,这些人有公民投票权,但并不担当任何国家公职。他们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针对()
A.雅典特权民主而非自然民主的事实 | B.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所产生的弊端 |
C.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 | D.智者学派极端相对主义的消极影响 |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
日本《选择》月刊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的需求,对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这一观点最准确的解读是()
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青年》 | D.《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