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② | D.②③ |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16~17题。
16.(2008·重庆文综,29)材料中提到的“十万法郎”是( )
①房子的价格②房子的价值③房子的交换价值④在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08·重庆文综,30)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 )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 )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 ( )
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 |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D.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 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