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受居民收入的提高、汽车成本降低、政策效应的影响,近年老汽车消费不断增长。2009年1~7月,我国汽车销量718.44万辆,同比增长23.38%,继续排名世界第一。有十几款车型,需要排队提车,有的需要等半年才能提车。人们在体会“汽车文明”带来的方便、舒适、快捷的同时,交通拥堵等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
材料二:国外城市交通“缓堵”招数种种:
——纽约:私车一律停郊外
——华盛顿:“公交优先”,轿车分单双号入城
——东京:地铁至上
——伦敦:停车费抑制轿车
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科学发展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年份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总额(亿元)
研究与试验放在经费支出
(亿元)
GDP(万亿元)
2006
2566
3003
21.6
2008
4490
4616
31.4
2010
6654
7062
40.2
2012

10242
50.8

材料二:2006年——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材料三: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科学论证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 500亿元,将通过以下五个渠道筹集:①按“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承担;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③通过价格杠杆疏导部分治理成本;④地方政府加大民生领域“煤改气”、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⑤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材料四:2014年2月4日人民网载文指出,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然而一些地方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愈演愈烈。在大量违法用地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所为。安徽省某县近年来采取少批多征、未批先征等手段,违法占用农民耕地千余亩,引发冲突,造成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极度紧张。一些群众认为,这些被占用的土地设为开发区和工业园,名为发展经济,其实就是圈地炒地皮。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哪些影响。
(3)结合材料四,谈谈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建设法治政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创客”源于英语“maker”,原意是“制造者”。《创客:新工业革命》一文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将“创客”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 3D 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这种可以不再依赖装备昂贵的实验室,只通过简易操作的微控制器和编程系统等就可以实现创新的模式,使得基于设计、分享、交流、制作、开源的“创客运动”正在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热衷于将创意变为行动的年轻人踏上了“创客”之路。这样一个创新大潮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创客运动”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同 时,也在中国的校园里兴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和一些中小学,有的创设了“创客空间”,有的开设了“创客”课程,呵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学生提供“让想象落地”的平台。通过“创客”活动和课程,学生们可以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并将想法动手实现。在碰撞、分享的自主、开放氛围中,他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创新能力被培养。“创客运动”降低了创新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到创新中,实现人人创新,全民创造。“创客运动”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免费或廉价的新技术产品,也将深刻地影响社会各方面。奇虎 360 董事长周鸿祎说:“创客运动让未来大不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创客运动”进校园的意义?(10 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创客运动”会让未来大不同?(12 分)
(3)“创客”是一群新人类,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追求美好生活,新的时代呼唤“创客精神”。请你拟2条宣传语,为创客们呐喊助威。(4 分)

材料有一片公共牧场,无偿地向所有牧羊人开放。每个牧羊人都想获得最大利益,于是尽可能地增加放养数量。当牧场容量达到极限后,公共牧场上的悲剧发生了:草场迅速退化,牧民纷纷破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地悲剧”。
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地悲剧”主要成因。任选政府或公民一个角度,分别提出两个解决措施,同时运用不同的知识观点论证其合理性。
(要求:运用知识正确,论证层次清晰,措施具体可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材料一:2015年春,一部名为《穹顶之下》的雾霾调查纪录片在各大视频网站热播。著名媒体人柴静以“患儿母亲”身份,陈述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因部分内容涉及国有石油企业、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以及部分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的可行性等原因,该片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一时间,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也受到审视和质疑,甚至对于一些质疑的反质疑也陆续出现在各大媒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的反复性”的有关知识,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和“反质疑”并存的原因。
材料二:专家指出,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各地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适时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缓解雾霾,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
(2)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应对雾霾天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