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我国2014年的粮食进口量达7250万吨,包括大豆、大麦和高粱。总进口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增加粮食供给,下列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①降低人民币汇率→降低粮食进口成本→提高粮食进口量→增加粮食供给
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供给
③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提高谷物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供给
④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供给
|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A.推动文化发展 | B.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
| C.文化继承 |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这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必须
①要抵制一切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
③要兼收并蓄、全盘吸收
④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近年来,H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等系列文化工程。对此有人提出质疑:农村工作的重点是经济工作,经济搞好了,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会发展起来,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这一观点()
①看到了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②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认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③否认了文化建设需要物质载体,看到了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④看到了文化建设需要正确引导,忽视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② | D.③④ |
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 A.差异性 | B.民族性 | C.地域性 | D.包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