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
项目 时间 |
GDP增速(%) |
能源消耗 强度降幅(%) |
消费对GDP 贡献率(%) |
科技进步 贡献率(%) |
2011年 |
9.3 |
2.0 |
51.6 |
51.00 |
2012年 |
7.7 |
3.6 |
51.8 |
52.20 |
2013年 |
7.7 |
3.7 |
50 |
51.70 |
2014年 |
7.4 |
3.9 |
54.4 |
52.30 |
注:①2003—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左右。②能源消耗强度一般指单位GDP能耗。
材料二:J省政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挑战,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运用法治严格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新思维,进而获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J省是怎样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的?
(3)材料二中J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挑战,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树立法治新思维的理论依据。
2015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5.9%;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9.3%。专家分析指出,影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粮食减产及游资炒作;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资料物价指数(PPI)增长较快;三是流动性总体过剩。(注:流动性过剩是指纸币投放量过多。)
(1)简要说明材料中专家分析的经济学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学知识为我国政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提出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话题引起某中学高三(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浓厚兴趣,他们就此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同学们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如下表,并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了解到,在城市中,有的活没人干,有的人没活干。
我国人口增长(单位:亿人)
总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
2000年 |
12.72 |
7.75 |
2010年 |
13.65 |
8.52 |
2020年 |
14.43(预计) |
8.60(预计) |
材料二:同学们通过探究还发现,本市存在着这么一个“失业怪圈”:家庭成员失业,导致家庭生活贫困,以至于家庭教育支出比重减少,形成家庭成员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最终又引发贫困家庭新一轮的就业困难。
(1)依据材料,请你为本次探究性学习拟定一个课题。并简要说明拟定这一课题的经济学依据。
(2)联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破解贫困家庭“失业怪圈”,政府应该怎么做。
材料一:2014年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统计数据
注: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增加1805万人;城市居民收入增长6.8%,农村居民增长9.2%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说明我国是如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上述成绩的。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更好的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是市场良好运作的前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2)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推动作用。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加以评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必须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必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如何“坚持立法先行”?
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
材料一:切实加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民生工程和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把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民生贯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安徽。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省如何达到民生幸福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不断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如听证会、政务公开、开门立法、社会公示、群众评议、政风行风热线等。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努力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已成为我省的重要政策取向。
(2)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由。